臺灣民間有些大戶人家,其後代在翻修老式大宅、三合院或四合院時,有時會在屋內的樑柱上發現「龍銀」或「銀券」、「金券」等日據時代的早期貨幣。
據傳,由於「龍銀」會形成龍神鎮護家宅,不但能消災解難,還可驅邪除魔避煞,此外它也是招財借運祈求平安幸福的最佳利器。
由於相傳「龍銀」特具以上種種的風水功效,因而廣為民間所用與收藏。
依當時習俗,大都是在每根樑柱底下或窗櫺上方安放「龍銀」
除了較為常見的「龍銀」外,先民也會以「銀券」(「銀券」共印製四種面值是發行於1899年至1900年之間的「第一版」臺灣銀行券)及「金券」(「金券」共印製三種面值是發行於1904年至1906年之間的「第二版」臺灣銀行券)等紙質貨幣,做為壓樑避邪之用。
早年臺灣民間之所以採用「銀券」及「金券」做為壓樑之物,原因係在於鈔券正面皆印製有代表吉祥之義的「龍鳳圖騰」
採用這些帶有「龍鳳圖騰」的紙幣,其用意是祈求上天賜予龍鳳吉祥,並保佑後代子孫個個平安,期望男子成龍,女孩成鳳,大家都能飛黃騰達、光宗耀祖。
現今所見,這些做為壓樑用的日據時代紙幣 ─「銀券」、「金券」,都有一共同特徵,皆是對摺、再對摺,甚至是三摺,因而鈔券表面常會形成摺痕甚深的「十字狀」。
經對摺數次的這些鈔券,會用「紅絲絹」捲成圓筒狀,或裝入「紅色紙袋」內,以便能恰好塞入正廳主要上樑懸柱木頭兩端的小小縫隙處,當做壓樑之用。
由於臺灣氣候潮濕或長期遭受風吹雨打之故,日久天長這些以「紅絲絹」捲成圓筒狀,或裝入「紅色紙袋」內做為壓樑之用的早期鈔券,表面難免會沾染上一些「紅色墨漬」的痕跡。
這或許正可解釋至今發現的一些早期紙幣 (銀券或金券),何以偶會出現帶有紅色墨痕的原因所在。
附圖這張沾有紅色墨痕,票號「Q號 參四八四八四」的「金券壹圓」舊鈔,是草屯鈔友簡福枝先生所提供。

紅墨正

沾有紅色墨痕的金券壹圓正面。

 

紅墨反

沾有紅色墨痕的金券壹圓背面。

這張紙幣其出處,是簡福枝先生家族長輩的一座老舊三合院,於1999年震毀於「九二一大地震」。
事後家人在清理家園時,曾於一片瓦礫堆中,無意間發現早年藏放在正廳上樑懸柱木頭兩端縫隙處,做為壓樑的好幾張「龍鳳金券壹圓」紙幣(金券壹圓發行於1904年7月1日)。
其中包覆在最外層的那幾張「金券壹圓」紙幣,鈔券正、背兩面都明顯沾染一片「紅色墨漬」。
這些具體實物正足以佐證,早期臺灣民間以帶有龍鳳圖騰的「銀券」、「金券」做為壓樑之說,確實為真。
「銀券」係日本政府在臺正式發行的第一套紙幣,自1904年7月1日發行「金券系列」第一枚紙幣 ─「金券壹圓」後,一方面由於「銀券」已停止發行,另一方面銀行亦透過各種兌換管道,不斷加強回收。
因此到1904年12月底,僅花費半年時間,「銀券」發行餘額即已劇減將近69%。只剩約一百七十三萬一千多圓(經換算相當於「金券」一百五十五萬八千多圓)。
至1907年3月底,「銀券」發行餘額經換算為「金券」,更已不到三萬圓,且仍在持續減少。
從上述統計資料可確知,「金券」發行不到三年,幾乎已快完全取代「銀券」,並使「銀券」迅速脫離臺灣的貨幣流通市場。
由於實施「銀券」強制全面回收政策,此也導致各種面額的「銀券」存世量皆不多(銀券共發行壹圓、五圓、拾圓、五拾圓四種面額),現今不論品相好壞,每張古董紙幣都價值不菲奇貨可居。
由於帶有「龍鳳圖騰」的銀券,無論是哪種面額存世都極稀,因此現今發現,做為壓樑之用且帶有「紅色墨漬」的紙幣,還是以面額最低、發行量最多的「金券壹圓」較為常見。

●此文於2015年2月8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15年2月8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lon/posts/161464209543626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