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7年10月27日)在FB的 秋惠文庫 Formosa Vintage Museum Cafe看到一張昭和13年(西元1938年)的臺灣草屯日用生活雜貨物價表。

22791691_1481327528571473_7339966350493326799_o  
這張「正札表」是於昭和13年8月1日由「草屯日用雜貨商同業組合」印製,表中所附之物價是以日本時代發行的「臺灣銀行券」為計價單位,依當時幣制每1圓相當於100錢。
昭和13年(西元1938年),當時臺灣最高貨幣面額是在前一年(昭和12年)3月20日發行的「昭和甲券壹百圓」(俗稱青仔欉)。
79年前這張「正札表」標示之物價若拿來與現今的臺灣物價相比,由於事涉不同幣制、不同年代,故很難做完全相符的比對,僅能提供做參考。
前幾天剛好看到一本由黃震南先生在2016年8月出版的《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該書第213頁有一段敘述抄錄如下:「日治時期中後期又有「百圓」面額的臺灣銀行券發行,這種紙鈔背面印有檳榔樹圖案,因此民間俗稱「青仔欉」。當時學校老師的月薪約十七、八圓,而且這樣的薪水已經是小康之家了。我個人的粗略算法是,一九三0年前後的一圓,約等於今日一千五百元到兩千元的購買力 (一圓是一百錢,因此一錢約等於今日十五元到二十元購買力);也就是說,一張這種百圓券,等於今天十五萬元到二十萬元的購買力。」
2012年11月26日,陳柔縉女士在《聯合報》「名人堂」專欄,發表一篇〈當年,一把火燒掉283戶〉的文章。該篇文章第四段提及:「老一輩人會說,日本時代的錢乘以一千,大約就是現在的金額;六十幾萬,那價值感差不多現在六億多。」
根據陳柔縉女士之推算,這張面額一百圓的「青仔欉」,大概是相當於現今十萬元的購買力,其估算顯然是較為保守一點。
但無論如何推算,這張超大面額的一百圓「青仔欉」在當時的購買力確實非常驚人,一般平民百姓根本甚少見到或擁有,因此現今常以「青仔欉」一詞,譏諷一個人沒見過世面或遇到大場面,原來是有其典故與特殊的時代背景。
在臺南歸仁出生,在屏東市成長與求學,後來因結婚及就業之故搬遷至草屯定居,從民國75年至今時間一晃竟也超過30年,草屯可說已成我的第二個家鄉。
所以當昨天一眼看到這張草屯昔日的物價表時,內心還是頗感激動親切。
79年前的草屯還只是一個小地方(目前草屯鎮已是全臺人口最多的第一大鎮,人口將近10萬人),但站在一個研究臺灣貨幣演變的角度來看,以小看大,見微知著,這張79年前的草屯物價表還是一份頗具參考價值的重要文獻史料。

●此文於 2017年 10月 28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17年 10月 30日再轉轉貼至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