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醫院教學研究部副主任,也是目前國內心臟科權威的洪惠風醫師在2018年1月14日《聯合報》元氣周報版發表一篇〈台灣銀餅與醫療〉的文章。
這是洪醫師結合幣鈔收藏知識、專業醫學素養再搭配其個人對臺灣歷史與風土人情之深刻認知撰寫而成,是一篇頗有創見甚具巧思擲地有聲的好文章,拜讀之餘佩服再三,現將全文抄錄如下,並樂於與大家一起分享。

88889  

〈台灣銀餅與醫療〉洪惠風。

十九世紀的台灣,如果要選神像作為錢幣上的標記時,會選哪一尊神呢?
是開台聖王?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觀世音菩薩?媽祖娘娘?還是關公?三太子?
在大英博物館中,全世界的文物聚集一堂,當文字的歷史都消失不見時,古老的物件常常能告訴我們散佚的歷史。
多年前我參觀大英博物館,驚訝的發現它收藏的台灣文物,一枚台灣銀餅時,不禁心笙盪漾,之後每次造訪倫敦,都會去拜訪這個老朋友。
它上面的圖案,竟是「壽星」!
這是枚十九世紀中葉的台灣錢幣,是台灣最有名的銀幣,叫做老公銀,比現在的五十元大了不少,正面打印的,是個笑容可掬的老公公,背面是個寶鼎。
「台灣省通誌」金融篇中稱它為「老公仔銀」,也叫它「壽星銀餅」,是台灣最早的人像錢幣。

27356007_2086630028237464_8916437463862963039_o

「老公仔銀」,也叫它「壽星銀餅」(翻拍自網路)。 
西方錢幣上最早出現的圖案是獅子跟公牛,是現今土耳其的里底亞王國鑄造的,在東方則圖案多以文字為主。
之後西方的錢幣出現了人的形狀,這些人形,要麼就是神像,要麼就是統治者,或者是已經死去的(像亞歷山大大帝)君王,這些傳統到二十一世紀都還留存著,全世界的硬幣到現在很多都還印著政治人物的頭像,這些圖案,在宗教上或是政治上的宣示意味都非常濃厚。
拉回十九世紀的台灣,那時台灣位於天高皇帝遠的邊陲地帶,自己打造自己的錢幣,不必多做滿清中央的政治考量。
那麼在那個時空背景下的台灣,面對氾濫鑄有皇帝頭像的西班牙銀元這類歐洲貨幣,打算開始打印自己的第一枚人像錢幣時,先民會怎麼選呢?
當然不可能是皇帝像,但如果是神像,該選哪一尊呢?
結果先民竟使用了「壽星」當圖案,連橫的《台灣通史》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只告訴我們「咸豐三年,林恭之變,攻圍郡治,塘報時絕,藩餉不至。
而府庫存元寶數十萬兩,滯重不易行。乃為權宜之策,召匠鼓鑄,為銀三種,曰壽星,曰花籃,曰劍秤。各就其形以名,重六錢八分,銀面有文如其重,又有『府庫』二字,所以別洋銀也。」
咸豐三年是1853年,但依據嘉義旅美心臟外科曾澤祿醫師的考證,這枚銀餅並不是1853年,而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鑄造的。
但為什麼是壽星出線呢?
那個時代台灣疫癘橫行,械鬥不斷,能活到四、五十歲的人就算長壽了,所以從錢幣上面,我覺得我好像窺伺到先民的心情,好像健康無災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連橫提到三種重量六錢八分的「六八銀餅」,除了壽星銀餅之外,另外兩種錢幣他稱為花籃跟劍秤,在袁穎生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的《台灣光復前貨幣史述》將之分別稱為「如意」與「筆寶」,如意銀餅就是上面有如意的圖案,筆寶則是兩隻毛筆交叉。
但將心比心,如果「壽星」是為了求壽的話,我猜當初鑄造人的心意,「如意」是為了求福,而「筆寶」就是為了求祿,也就是說,在這三枚錢幣上,透露出先民祈求「福」「祿」「壽」的心情,而且三者之中,「壽」最優先,這些,在全世界的錢幣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歷史文物非常有趣,這枚流落在大英博物館的台灣壽星銀餅,好像在櫥窗中,對我喃喃訴說著先民對醫療的渴望,還有對長壽的嚮往。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1618/2928429

●此文於2018年1月30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18年1月31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