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244832-3539551424.jpg

1935年10月8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駐營之址」紀念碑由第16任臺灣總督中川健藏(1932年~1936年)揭幕。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附圖一」拍攝於民國75年11月28日屏東糖廠自宅,中間穿黃色夾克戴眼鏡接受新娘(現在的老婆大人)奉茶的瘦高男子,正是我最敬愛的八舅。
「附圖二」是民國106年1月15日大女兒結婚時,在臺中市「清新溫泉飯店」拍攝的一張照片。
背景是婚宴會場的「附圖二」這張照片,畫面中除了我與老婆大人,還有左下角的五舅媽及右下角的八舅。
兩張跟婚禮相關的照片相距35年,畫面中都有我人生的貴人 ─ 八舅清癯之身影。
195800406_533924491105680_7441435495404613373_n.jpg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張票號 (7) 296633的日據時代「武尊千圓券」(附圖一),是我最喜歡的幣鈔收藏之一。
1587515304-3278216720_m.jpg  
附圖一:武尊千圓券(自藏)。
前幾天閱讀陳柔縉女士《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這本書時,發現在該書第146頁有一段內容如下:「明治13年(1880年),日本有了第一座銅像「日本武尊 」。在今天金澤的「兼六園」裡,五公尺半高的「日本武尊 」銅像和日本最早的噴泉,更添「日本三大名園 」首席的風采。」
當看到這一小段有關「日本武尊銅像 」的敘述時,眼睛馬上為之一亮。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5月29日)下午天色逐漸轉為陰暗,終於在15:30左右下起一陣滴滴答答的小雨。
記憶中,目前所住位於草屯鎮鎮郊的新庄里,似將近三個月未曾下過一滴雨。
雖然雨勢並不大,時下時歇持續之時間亦不長,但「大旱望雲霓」的期待,與「久旱逢甘霖」的喜悅,至少都已獲初步實現。
走出戶外,探看濕漉漉之地面,聆聽久違的雨滴聲,感覺竟是猶如天籟般那麼美妙好聽!
根據氣象預報,這陣梅雨鋒面今天只是開頭,大致還會持續四、五天左右。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家裡的舊相簿照到一張和弟弟、妹妹在屏東糖廠日式宿舍門前合照的相片(附圖一),拍攝時間約是民國60年左右。
100932262_2715793531987774_185594977198276608_n.jpg
從這張黑白舊照片,讓我又重溫在屏東糖廠的諸多童年回憶。
「製糖」曾是臺灣早期最大的一項經濟產業,在臺灣糖業最鼎盛時期,當年的外匯收入一度高達七成(民國42年)是靠外銷砂糖賺來的。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如每個上班上課日,早上7點就徒步到離家約100公尺的新庄國小擔任導護義工指揮交通。
7點35分,結束今早(4月1日)的導護工作正準備回家時,遇到一位20年前畢業的昔日學生,剛巧開車帶小朋友來學校上課。
在辦公室的走廊,和這位學生寒暄並殷切關心其近況如何。
閒聊快10分鐘後相互道別準備返家,學生順口向我說:老師最近看起來似乎比較瘦喔!
一向對自己的胖瘦體重很在意,所以每天光是花費在運動的時間就將近三小時,時時刻刻一再惕勵自己務必要維護形象保持標準身材不要「走鐘」。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疫情嚴峻,為避免災情繼續擴散,全臺開始實施三級警戒。
三級警戒雖造成日常生活諸多不便,但為己為人也不得不如此!
這一週以來,除了傍晚五點半左右配合鎮公所垃圾車的出勤時間,需走出家門倒垃圾之外,就幾乎天天宅在屋裡足不出戶。
今天是本週第一個上班日,為了郵寄一項重要物件,不得不騎車外出到離家約兩公里的郵局,臨櫃將該項重要物件以掛號方式盡快寄出。
離開郵局,心想既已外出就順道轉至「全聯福利中心」購物。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早(5月6日)到學校擔任導護義工結束後,瞧瞧手錶才7點40分,覺得時間仍早還不需急著回家,因此就到學校辦公室看報紙打發時間。
翻閱今天《聯合報》,在A7版看到一則標題是「當年兩岸烽火前線大陳島今拚旅遊」的新聞報導(附圖一)。
181625657_3001852426715215_5202565593334234376_n.jpg
2021年5月6日刊登在《聯合報》第A7版的一篇文章─〈當年兩岸烽火前線大陳島今拚旅遊〉。  
標題很吸引人注意,而且又跟我甚感興趣的大陳鈔票與大陳專題相符。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附圖一」與「附圖二」是李瑞宗教授《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2007年11月出版)書中第167頁的兩張黑白舊照片。
89001.jpg
 
89002.jpg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公、外婆共生育十個孩子,其中九個是男生,唯一的女孩就是排行第三的家母 。
我有九個親舅舅,但母親卻沒有任何一個親姊妹,因此小時候『阿姨』這個親屬名稱對我而言實感陌生與遙遠。
外婆就單單只生一個獨生女兒,由於家中男女比率相差實在太懸殊,因此協助身形瘦弱的外婆操持家務及照顧年幼的弟弟們,這些重擔則是大都落在家母身上。
由於「舅舅們」實在太多太多了,記得年幼時每次回臺南外婆家,真的常常會搞不清楚眼前這個親舅舅或那個親舅舅,在稱謂上究竟是排行第幾?
在強調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古老年代,這種家中食指浩繁子女眾多的情形,在早期的臺灣社會其實是很常見的現像,根本不足為奇!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