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在臺灣貨幣史上,是一張甚具歷史意義與文獻價值的臺灣早期紙幣。
在歷史定位上,它是臺灣貨幣史上第一枚紙幣,亦即為臺灣紙幣之始祖。
根據文獻記載,此券是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3月15日以後開始發行,流通使用期限至同治2年10月止。
屈指一算,「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從發行至今(西元2019年)剛好滿157年。
易言之,從臺灣貨幣史上第一枚紙幣發行至今,已有一個半世紀的悠久歷史。
這張臺灣紙幣始祖,它比一般藏家較為熟知的「臺南官銀票」(發行於清光緒21年 . 西元1895年),及日據時期由「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於1899年正式發行的第一張鈔票 ─ 「壹圓銀券」都還早三十幾年。

id2

發行於1895年7月31日(陰曆6月10日)的臺南官銀票正堂忠壹大員。   

 

銀券壹圓

發行於1899年9月29日的壹圓銀券。 

這枚堪稱國寶級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發行緣由係與發生於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臺灣中部的「戴潮春事件」,有極密切之相關。
1862年「戴潮春事件」與之前的1721年(清康熙60年)「朱一貴事件」,及1786年(清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合稱為清代臺灣三大民變。
三大民變中,戴潮春事件歷時最久(1862年 ─ 1865年),波及範圍亦甚廣。
當時戰亂發生地區,以臺灣中部彰化、台中、斗六、嘉義一帶為主。
戴潮春事件雖未直接影響臺灣南部,但當時臺南當地由於官方庫銀即將用完軍需告急。
是時為因應處理戴潮春事件,清廷特別成立的軍事機構 ─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要求臺南當地一些巨紳殷戶「出銀單」,也就是「發行銀票」,藉以協助官方籌措平亂所需之軍餉。
這批為協助官方籌措軍餉而印製之鈔票,於同治元年3月15日後開始發行,直至同治2年10月止。
當時係由同懷、謙記、鼎美等幾家店舖分別具名,由巨紳殷戶黃應清等五人各出銀單捌仟元,這些錢就如同「發行準備金」,交由他們五人同負發行之責,合計共發行銀票四萬元。
這些官票之票面還明白標註「發行緣由」,藉以讓拿到官票的一般民眾都能瞭解。
現將官票上標註之發行緣由全部抄錄如下:「現因軍需支絀,公議由局紳黃應清、黃景琦、石耀祖、許朝華、詹廷貴每人出銀單捌仟元,每張載銀壹元,限至同治貳年拾月終,備銀收回原單。未到期以前,無論公項、正供、錢粮、口費、叛產、塩課、生息、兵餉等項,以及生意、交關、買賣,官紳、商賈、軍民人等,均准以單作銀,一體通用,即向錢櫃桌兌換現錢,亦照時價換給,不准為難。此單除由各紳自行蓋章外,仍蓋官印,以定限制,不致多出,又照。」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為直式兩聯,除由負責的各巨紳蓋章外,並加蓋「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印,一則以昭公信,再則限制印製數量避免隨意濫發。
每張官票共兩聯,左聯為收執聯(即給付聯)供流通使用;右聯為存查聯(交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備查)。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另有很重要的一項規定:明定同治2年10月底止,需由簽發人備銀收回,亦即規畫有發行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7個月。
原單未到期之前,視同「六八銀餅壹圓」通用。
因有這項嚴格的發行規定,故當時市面上才少見有引發流弊之相關記述出現。
這些「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其紙張材質是以楮樹樹皮纖維製成之楮紙。
明、清時代,楮紙因精潔堅韌故常做為幣鈔用紙,所以紙幣一般也稱之為「楮幣」

楮樹

早年製作紙鈔的原料 ─ 楮樹。

這些官票左邊收執聯上方都有印製出這些錢富商的「商號」(商店名稱)。
正中直書「官票六八平銀餅壹員」等字,其中「六八」兩字,係採用我國舊有的數碼字,而「平」即「秤」、「員」即「圓」。
目前已確知「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種類計有:
1. 黃應清的「同懷」。
2. 黃景琦的「謙記」。
3. 石耀祖的「鼎美」。
惟現存「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實物,目前僅見黃景琦「謙記」及黃應清的「同懷」各一張。
另石耀祖的「鼎美」則只有行號尚未見實物,至於許朝華、詹廷貴的行號已不可考。
石鼎美古宅:http://blog.yam.com/TN87504033/article/41045217 
2010年1月16日,筆者北上專程拜訪某位資深錢幣商,他說台南有位大戶手中尚留存三張連號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
但至今只是聽聞而已,多年來仍未見這些實物現身。
現僅針對確定存世,且有圖片為證的這兩張「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經整理後分述如下:

1.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謙記)

謙記01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謙記)彩圖。

這張行號為謙記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原票主是家住台北市迪化街的幣鈔老收藏家何連生先生。
民國69年10月出版的《臺北泉友粥會三週年紀念藏品選輯》,在該書第6頁特地刊載這張鈔票彩圖供鑑賞。 

粥會01

《臺北泉友粥會三週年紀念藏品選輯》封面。

 

粥會02

刊登於《臺北泉友粥會三週年紀念藏品選輯》第6頁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謙記)彩圖。 

何連生先生於民國90年辭世,享壽88歲。
何先生諸多台鈔藏品中,除幾張大花連號全新帶3券(AA168233、AA168235、AA168236、AA168237)外,尚有這張行號為「謙記」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
何連生先生逝世5、6年後,這幾張台鈔大珍品才紛紛現身,並由接手的新票主出品刊登在《天下珍藏拍賣》第11期、第12期、第13期的拍目上,公開讓幣鈔藏家們競標。
這張眾所矚目,刊登在《天下珍藏拍賣》第12期封面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謙記),最後是以新台幣561000元高價標出(含拍賣佣金實際成交價約617100元)。 

23513592_2046886228878511_2117777533_n

發行於2007年9月的《天下珍藏拍賣》第12期,採用何連生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謙記)。 

2.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 (同懷) 

同懷同懷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同懷)彩圖。 

這張行號是同懷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目前典藏於隸屬臺台南市文化局的「鄭成功文物館」。
「鄭成功文物館」前身為「臺灣史料館」,創建於昭和7年(1932年),其後改名為「臺南市歷史館」。
民國53年延平郡王祠暨新館建成,乃移址於現地,並易名為「臺南市民族文物館」。
民國92年文物館重新整建完成,並更名為「鄭成功文物館」,藉以紀念鄭成功。
「鄭成功文物館」地址: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號(位於臺南市著名觀光景點「明延平郡王祠」旁)
這張堪稱「鄭成功文物館」鎮館之寶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同懷),平時並未公開展示。
2017年11月3日至2018年3月4日,臺南市文化局在該館舉辦一場為期四個月的「點紙成金 ─ 古文書與臺灣貨幣展」,此枚「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將首次原件展示。

成功文物館   

「鄭成功文物館」外觀。  

延平

「鄭成功文物館」位於「明延平郡王祠」旁。 

朱棟槐先生《臺灣貨幣》於民國64年12月出版,書中第76頁首次刊登這張「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同懷)之黑白圖片。
許義宗教授《台灣貨幣圖說》於民國88年9月出版,該書第34頁所引用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同懷)也是一張黑白圖片,並標示「台南民族文物館」藏。

台灣貨幣01

《臺灣貨幣》面。 

 

 台灣貨幣02

《臺灣貨幣》第76頁刊登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同懷)是一張黑白圖片。

有了這張得來不易的「同懷官票」彩圖,總算可讓藏家、學者及一般民眾都能藉此鑑賞體悟這張珍鈔其典雅古樸,深具歷數年前,天下郵幣社老闆莊滿禎先生透過管道向「鄭成功文物館」要求提供這張「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同懷)的彩色圖檔,最後獲該館同意,終於順利取得此券珍貴之彩色圖檔。
莊滿禎先生在2006年8月出版的《天下珍藏拍賣》第11期下冊,發表一篇〈臺灣籌防總局道府 ─ 官票史略(1862 ~ 63)〉考證文章,特將這張珍鈔的彩圖首度曝光,刊登在該篇文章第148頁供大家鑑賞比對(簡義雄先生2006年10月出版的《台灣腳淹腳目》,在該書第94頁也引用此張彩圖)。史價值的不凡風貌。

天下鈔文

莊滿禎先生在2006年8月出版的《天下珍藏拍賣》第11期下冊(第148頁至第150頁),發表一篇〈臺灣籌防總局道府 ─ 官票史略(1862~63)〉的考證文章,並於第148頁首次刊登這張「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同懷)彩圖。 

 

同懷

翻拍自《天下珍藏拍賣》第11期下冊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同懷)彩圖。 

這張商號為同懷的「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編號為懷字第壹仟肆百零伍號,簽用日期是同治弍年二月拾三日。
「懷」字係以木戳加蓋,數字部分則是毛筆書寫,票框為雙線框,內有花紋。
全張鈔券所有文字,除書寫填入者外,皆為藍色印刷,而官印、店印係用朱泥加蓋。
官票中間另以毛筆畫了一個橢圓形圈,尚未加蓋「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關防。
推測可能是黃應清的「同懷店鋪」雖已完成內部文書作業,但還只是一張未及備銀至道府上繳的官票。
另據家住臺南市的鈔友劉先生指出,這張現由「鄭成功文物館」典藏的「同懷官票」,曾在100年11月27日至101年6月3日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台南市政府」合辦之「古城‧新都‧神仙府 臺南府城歷史特展」時,亦以原件展示 (展覽地點: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四樓展室)。
可惜,當筆者得知此珍貴訊息時,展覽業已結束,緣慳一面至今仍深感遺憾。
這或許是國寶級的「同懷官票」被官方典藏至今首次公開展示,但願以後還有機會能親睹芳顏一償宿願。
 

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地址:臺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展示

「同懷官票」原件展示(翻拍自網路)。

 

 同懷原件展示

「同懷官票」原件展示(臺南鈔友劉先生提供)。  

 

三張台南官銀票

「臺南官銀票」原件展示(翻拍自網路)。

 

古城新都 

《古城‧新都‧神仙府 臺南府城歷史特展》專書(該書第120頁附有「同懷官票」彩圖)。

 

同懷03

《古城‧新都‧神仙府 臺南府城歷史特展》 第120頁所附「同懷官票」彩圖及相關說明。

書中第120頁之說明:同治元年(1862)發生民變戴潮春事件,因軍需支絀,乃由臺灣籌防總局道府令府城裡巨紳殷戶每人負責「出銀單」捌仟元,為官府所認證發行的銀票。目前已知的銀票,有黃應清的「同懷」、黃景琦的「謙記」、石耀祖的「鼎美」等,均為商號之名。
在已確定存世的這兩張「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中,「謙記官票」原是私人收藏,爾後也不排除再次出現於大型拍賣會或出品在拍賣目錄上,尋求下一個有緣的新主人。
另一張「同懷官票」目前是由官方的「鄭成功文物館」典藏,並被視為鎮館之寶,則已確定幾乎不太可能會再外流。
珍罕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除非爾後還有新發現,否則這種存在於一官方、一民間的情況,短期間內勢將不會有所改變。
前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袁穎生先生(民國82年退休),在其所著《臺灣光復前貨幣史述》一書第106頁,針對這張「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有下列一段結論:「臺灣在同治元年所發行的鈔票,其印製固屬相當的粗糙,但對發行的管制與管理,都足稱甚為嚴格,諸如發行數額、發行保證、發行期間,俱有詳明的規定;且因臺灣向無紙幣流通,故在給付聯之中欄,特別以文字昭示發行的原因、擔當保證的局紳五人姓名、發行數額及期間,並對其流通予以明確詳盡的宣示,「不准為難」。同時,由其每張面額都祇定為 「壹員」、亦即一元看來,並顯示出其時的發行態度相當嚴謹,故祇發行此種基本面額的紙幣,以免浮濫。」
附註:2012年7月7日筆者再度到「鄭成功文物館」參觀,館內目前剛好舉辦「十七世紀大員港市特展」,展期從101年4月29日至102年3月15日止。
展覽說明:鄭成功文物館於2012年4月29日起至2013年3月15日,展出的「17世紀大員港市特展」主要以17世紀與大員港市貿易相關之重要文物為主,包含古地圖、書畫、瓷器、錢幣等,用以展現「大航海 (地理大發現 )」時代以來,歐洲商人向外的貿易發展,以及歐洲、亞洲商人與本島住民於此地貿易、生活之情形。
透過多元的古文物展示,突顯彼此交流、來往,豐富而繁榮的大員港市之面貌,將此時期的特色,展現在廣大民眾面前。17世紀的貿易交流,為台灣寫下獨特而多元的序章,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特別與南方俗民物質文化資料館合作,規畫此展,藉以呈現大員港市及台灣的開放性與世界性。

001

鄭成功文物館(拍攝於2012年7月7日)。

 

002

鄭成功文物館(拍攝於2012年7月7日)。  

 

003

大員港市特展書面資料。     

 

004

 大員港市特展書面資料。 

 

005 

006 

007

部分展覽內容。            

 

011012     

部分展覽內容(清朝紅銅錢幣)。 

 

013 014  

部分展覽內容(日本貨幣)。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26/today-south23.htm 

http://citytalk.tw/event/172678-%E3%80%90%E9%84%AD%E6%88%90%E5%8A%9F%E6%96%87%E7%89%A9%E9%A4%A8%E3%80%9117%E4%B8%96%E7%B4%80%E5%A4%A7%E5%93%A1%E6%B8%AF%E5%B8%82%E7%89%B9%E5%B1%95  

●此文於2012年5月11日原發表在「YAHOO!奇摩部落格」,2017年11月3日經補充修正後在痞客邦重新發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