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幣制改革與臺灣早年物價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38年6月15日,臺灣省政府實施幣制改革。
依《新臺幣發行辦法》(附圖一)「第三條」與「第四條」條文所述:「新臺幣之單位為一元,新臺幣券面額分為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種。新臺幣之輔幣為角及分,以十分為一角,十角為一元,輔幣券面額分為一分、五分、一角、五角四種。」
0904.jpg
但幣制改革當天(38年6月15日)實際只發行第一批共壹圓、伍圓、拾圓三種面額(附圖二)。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農曆春節前後全臺許多民生物資陸續調漲,漲價的風潮一波接一波,這種情形就誠如《孟子 ‧ 盡心篇》書中所言 — 「沛然莫之能禦」!
漲價的風潮可說是大勢所趨遍地開花全球皆然,無奈之餘似也只能勉強接受!
市場上有些物價如瓜果、蔬菜、蛋、石油……,可能會隨季節、氣候、產期、產地、國際局勢等因素之影響而略有起落。
有些物價則不然,例如草屯住家附近的肉羹麵從原本一碗50元漲至60元;回屏東老家必吃的民族路夜市著名「屏東肉圓」,也從一粒10元漲至12元。
這些小吃只要漲價定位後,真的就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從此再也不回頭。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10月27日)在 FB的 秋惠文庫Formosa Vintage Museum Cafe看到一張昭和13年(西元1938年)的臺灣草屯日用生活雜貨物價表。
這張「正札表」是於昭和13年8月1日由「草屯日用雜貨商同業組合」印製,表中所附之物價是以日本時代發行的「臺灣銀行券」為計價單位,依當時幣制每1圓相當於100錢。
昭和13年(西元1938年),當時臺灣最高貨幣面額是在前一年(昭和12年)3月20日發行的「昭和甲券壹百圓」(俗稱青仔欉)。
79年前這張「正札表」標示之物價若拿來與現今的臺灣物價相比,由於事涉不同幣制、不同年代,故很難做完全相符的比對,故僅能供參考之用。
前幾天剛好看到一本由黃震南先生在2016年8月出版的《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所附第一張照片是目前於臺南市「鄭成功文物館」一樓的「點紙成金 ─ 古文書與臺灣貨幣展」之現場裝置藝術(附圖一)。

111001

附圖一「點紙成金 ─ 古文書與臺灣貨幣展」之現場裝置藝術。  
一樓展場的這個封閉式玻璃櫃內陳列一張38年版紅色壹圓真鈔(發行日期:38年6月15日),玻璃櫃右邊則隨意擺放一大堆略顯雜亂為數甚多的舊臺幣鈔券(複製品),內容從低面額舊臺幣壹圓到高額舊臺幣壹萬元都有。
此裝置藝術所呈現之設計主題是取材自「舊臺幣四萬圓兌換新臺幣壹圓」的意喻概念。
2012年11月3日到同年12月7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二樓的中山國家畫廊,亦曾由「永豐金控」與大陸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合辦一場名為「匯通天下 ─ 從錢莊到現代銀行」歷史文物特展。
文物特展的裝置藝術也是以一張38年版紅色壹圓和旁邊的數百疊「舊臺幣壹圓」做為比對,意喻民國38年6月15日臺灣實施幣制改革時,舊臺幣和新臺幣的兌換比率是40000:1。

111002111003

2012年11月3日到同年12月7日在國父紀念館舉辦「匯通天下 ─ 從錢莊到現代銀行」歷史文物特展的裝置藝術。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