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 幣鈔收藏家 ‧ 人物(一)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從1984年3月開始收集臺鈔至今將近40年,當初是偶在《新光郵鈔》及《臺灣貨幣》看到幾則「台灣流通券」之相關報導後,隨即對此套鈔券產生濃厚的收藏與研究興趣。
2002年3月17日,幸獲鈔壇前輩臺北一銀許經理不吝提攜後進之情,將一套品相甚佳的「台灣流通券」(附圖一)割愛轉讓給我收藏。
801.jpg
刊登在拙作《台鈔圖文新錄》書中第474頁的這套「台灣流通券」從2002年3月收藏至今(2022年2月)將屆20年,這是我最鍾愛的一套臺鈔,珍視之程度甚至遠超過「大陳鈔」與「空心金門紙幣」。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附圖一」拍攝於民國75年11月28日屏東糖廠自宅,中間穿黃色夾克戴眼鏡接受新娘(現在的老婆大人)奉茶的瘦高男子,正是我最敬愛的八舅。
「附圖二」是民國106年1月15日大女兒結婚時,在臺中市「清新溫泉飯店」拍攝的一張照片。
背景是婚宴會場的「附圖二」這張照片,畫面中除了我與老婆大人,還有左下角的五舅媽及右下角的八舅。
兩張跟婚禮相關的照片相距35年,畫面中都有我人生的貴人 ─ 八舅清癯之身影。
195800406_533924491105680_7441435495404613373_n.jpg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公、外婆共生育十個孩子,其中九個是男生,唯一的女孩就是排行第三的家母 。
我有九個親舅舅,但母親卻沒有任何一個親姊妹,因此小時候『阿姨』這個親屬名稱對我而言實感陌生與遙遠。
外婆就單單只生一個獨生女兒,由於家中男女比率相差實在太懸殊,因此協助身形瘦弱的外婆操持家務及照顧年幼的弟弟們,這些重擔則是大都落在家母身上。
由於「舅舅們」實在太多太多了,記得年幼時每次回臺南外婆家,真的常常會搞不清楚眼前這個親舅舅或那個親舅舅,在稱謂上究竟是排行第幾?
在強調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古老年代,這種家中食指浩繁子女眾多的情形,在早期的臺灣社會其實是很常見的現像,根本不足為奇!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年10月30日從晚間新聞得知一代武俠小說大師 ─ 金庸,慟於當天下午五時左右病逝香港「養和醫院」。
第一次接觸金庸武俠小說,已是距今 (2018年)36年前的往事。
民國71年5月下旬剛自軍中退伍,那年暑假賦閒在家終日無所事事真是無聊極了。
因此乃到屏東市區某家租書店,花些零用錢租了幾本金庸武俠小說打算回家慢慢欣賞。
早聞金庸小說之盛名,原本只想藉此練練武功,順便打發酷暑難耐的漫漫炎夏。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天(2019年12月11日)抱持著一股好像是「粉絲」見「偶像」的興奮心情,一大早六點多就匆匆離家,坐上接駁車至烏日站趕搭高鐵北上。
到臺北後,又再轉乘捷運中和新蘆線至「行天宮站」下車,專程前去拜訪仰慕已久的朱棟槐老前輩。
這並非是第一次與影響臺灣幣鈔收藏界深遠的老前輩 ─ 朱棟槐先生會面。
2014年1月19日下午,朱棟槐先生偕其夫人至臺中市參加友人之喜宴。
赴喜宴之前,朱前輩賢伉儷先順道先至草屯與高中時期同窗好友─ 簡俊德先生的家裡敘舊。
朱棟槐先生與簡俊德先生兩人是早年同在臺中市讀書時的高中同班同學,從學生時代至今彼此已有將近七十年的深厚交情。
承蒙簡俊德先生事先邀約,當天有幸在簡俊德前輩家中與朱先生曾有一面之緣,臨別時特贈送拙作 ─ 《光復後台鈔圖文新錄》一書,並懇請賜教。
今年(2019年)6月27日,委託簡俊德前輩再將個人於2014年11月出版的第二本著作 ─《臺灣銀行券圖文新錄》請其郵寄轉贈給朱棟槐先生。
朱棟槐先生收到贈書後,特地在7月1日早上打電話道謝。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叔將競選下屆臺南市東區「莊敬里里長」,競選總部於今天 (2014年11月8日)上午正式成立。
血濃於水手足情深,高齡八十幾歲的老爸和大姑媽,及三叔、四叔、四嬸,都紛從各地趕來站台力挺。
敬祝一身是勁充滿服務熱忱的五叔 ─ 林榮德里長(已連續擔任12年里長),再度高票連任,繼續為里民服務,也為林家爭光。

10714366_1570971459803326_7644995642307487903_o  

●此文於2014年11月2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19年11月2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年前(2013年)在友人盛情邀約下,參加由南投市「翎揚旅行社」所舉辦「寧波、上海、蘇州、烏鎮、杭州六日遊」的行程(7月26日至7月31日)。
江南自古就是全國首善之區,民生富裕、豐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無處不在的天然美景和歷史古蹟、令人垂涎三尺的各式佳餚美食,在在都是吸引各地觀光客絡繹於途的重要誘因。
從個人收藏幣鈔的觀點來看,自覺此行最大收獲應該是第三天(7月28日)前往參觀「上海博物館」(附圖一),並在一樓「藝術品商店」買到該館編印出版共上下兩冊的《紙上繁華‧李偉先先生舊藏紙幣掇英》這套好書(該書封面參見附圖二與附圖三)。

50af0001f8ca00370801

附圖一:上海博物館(翻拍自網路)。  
李偉先先生 (附圖四‧附圖五)是四十年代中國著名的錢幣大收藏家之一。
李偉先(1892 ─ 1972),祖籍廣東中山石岐人,曾任職上海永安紗廠董事,1952年退休。 
為了多方蒐求各種錢幣珍品,李先生毫不吝於將祖上遺產和自己畢生積蓄大都花費投資在錢幣之收藏,幾十年來累積不少琳瑯滿目珍罕可貴屬於國寶級的各式幣鈔收藏精品。
李先生這些幣鈔藏品,包括有完整的歷代古錢、近代機鑄幣。此外,更富藏自明代以來各時期發行之紙幣。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鈔文轉載 ─〈我與台灣銀行反印試樣票的重逢〉馬傳德著
2012年是我父親馬定祥的好友李偉先誕辰120周年,上海博物館為其出版了《紙上繁華——李偉先生舊藏紙幣掇英》,這是第一部介紹李偉先捐獻紙幣的藏品集。
那天,上海博物館周祥專程送來這本收藏紀念集,當時李偉先在美國的兩個孫子李碩傳、李颖傳昆仲也在座。
大家看了書都十分高興。
李偉先生於1892年,是我國著名的錢幣大收藏家。
他原先以收集中外金銀幣為主,收藏歷代古錢稍遲些。
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經家父勸說之後,他也開始收藏中國紙幣。
李偉先對家父绝對信任,請家父擔任他的經紀人和錢幣顧問。
當時在錢幣收藏家中,李偉先是一位很有魄力的人物。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有預感,該來的終於還是來了!
中午看電視新聞,驚然得知年輕時的偶像 ─ 作家李敖,已於今天 (3月18日)上午10時59分因罹患腦癌過世,享壽83歲。
手中還保存一張民國68年6月5日,報導李敖離開文壇13年後,再度復出的《中國時報》。 

29340084_2112216109012189_515194611489046528_n

當初看到這篇滿版的專題報導時,自己還只是一個年方19歲的師專四年級學生。
這份早就泛黃的舊報紙小心翼翼保存在檔案資料夾裡,至今也將近39年。
在那年少輕狂的學生時代,一個窮學生為了滿足對偶像的崇拜,上窮碧落下黃泉,數年內逛遍舊書攤、舊書店並花盡有限的零用錢,總算把李敖早年的幾本著作視若珍寶皆收集齊全並一一拜讀。
看完電視新聞後,到三樓書房儲放近百本李敖著作的一座特定書櫥,找出15本他最早期的作品,並拍照準備PO文發表 。

/tmp/phpW8nodG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年3月12日,蘇健章PO在臉書有關他個人收藏第一套人民幣六寶的一則簡單報導與說明:「非賣品,第一版人民幣除蒙古包輕折外其餘五張全新。」

人民幣 AJ4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2010年11月15日)早上在《聯合報》A10版看到一則約兩百字的短篇新聞,標題是『戰地記者劉毅夫 享壽101歲』 
戰地記者劉毅夫 享壽101歲
【聯合報╱楊湘鈞】
軍事新聞界前輩、被稱為「劉老大」的劉毅夫,昨天在台北過世,享壽一百零一歲。國防部長高華柱得知訊息後,已要求總政治作戰局出面協助家屬處理後事。
劉毅夫原名劉興亞,遼寧遼陽人,民國前一年生,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後投入抗日行列,曾在空軍經歷多項要職,官拜少將。劉毅夫曾親身採訪舟山群島撤退、大陳撤退等重大新聞事件,也曾採訪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留下不少傳奇事蹟。
劉毅夫年過九十後,視力、聽覺衰退,行動也不便,但仍十分關切軍事新聞,直到近幾年才卸下軍事新聞研究會會長。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974197.shtml
新聞耆老劉毅夫 百歲辭世
【中央社╱台北14日電】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偉生 ─ 收藏涉獵最廣泛的錢幣大師 〉作者:馬傳德

李伟先先生与家父马定祥结识于1945年。
那时我父亲的“祥和泉币社”才开张不久,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身材清瘦、衣着简朴的广东人,来访者坐定后,便与家父聊起了钱币的话题。
两人一见如故,彼此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位来访者,是钱币收藏家李伟先先生。
李伟先,别号宕涛,生于光绪十八年 (1892年),广东中山石岐人,长期担任上海永安纺织印染厂总会计师,他将祖上遗产和自己一生积蓄全部用于钱币的收藏。
上世纪40年代,是我国钱币收藏、研究最昌盛时期。
上海是我国泉界精英聚集之地,经营和兼营钱币买卖的商铺有十家左右。
李伟先从一枚三鸟币开始,踏上了爱好收集钱币的不归之路。
他利用闲暇时间到处探宝寻友,但终因所遇者不是过于重利、就是钱识浅薄,而一时未有深交者。
就在这个时候,李伟先结识了家父。
经过几次交往,李伟先感到家父是一位对钱币酷爱,钻研刻苦,知识渊博,鉴定真伪功底扎实的人,尤其家父为人忠厚和以诚信为本的经营作风,使他投以信任。
不久,李先生就提出请家父代其收购所需的各种金银币,担任他的经纪人和钱币顾问。
从此,家父凡获珍稀的金银币大多送到李先生府上。
当时秦子帏、许小鹤、吴诗锦、宋小坡等名家的藏品大多均由家父转手归于李氏。
虽然另一位经营钱币的汪啸麟,也常到李府送货上门,但李先生还是以从家父处购钱币为主,他从不计较还价,对家父是绝对的相信。
事实上,我父亲也有此习惯,凡是自己喜爱认定的钱币,对方开价,他也是从不还价的,甚至对方开价低了,他还会主动提出该币的应有价位,不让对方吃亏。
所以各地钱币商每获一枚珍币稀钞,他们往往不直接卖给收藏家,而愿意让给我父亲。
李伟先先生最初是从收集金银币开始的,后来在家父的劝说下,逐步扩大范围,亦收集铜元、古钱、纸币等,终于成为一位钱币收藏大家。
当年,我国金银币的收藏以奥人耿爱德和施嘉干最为著名,但李伟先的金银币藏品之丰、珍品之多绝不逊于前两位。
以往,泉界有南张 (叔驯)、北方 (药雨)、巴蜀罗 (伯昭)“三巨头”之称,但三君的收藏主要是古钱,而李伟先的收藏是涉及金银币、铜元、古钱、纸币四大门类,在当时我国钱币收藏家中仅此一位。
我父亲常说,要成为一个收藏家,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要有“眼力”,其次要有“财力”,然后要有“魄力”。
李伟先当年有财力,但他有眼力认定我父亲为他的钱币顾问,同时他有魄力买下我父亲推荐的各种钱币。
李伟先先生三力俱备,最终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超一流收藏家。
李伟先先生虽然钱币收藏宏富,但他一直很低调,从不抛头露面。
他不参加钱币爱好者的活动,例如当时中国泉币学社在罗宅举行的每周一次的例会活动。
所以,很多钱币收藏界的同好,从不知晓李先生在收藏钱币。
直至1963年李先生的捐献义举后,人们才知道上海还有这样一位大收藏家。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曾随家父多次造访李府。
李家是在南方西路邻近的青海路上,那是一幢独立的三层花园洋房,房前有较大的花园,各种树木花草一片绿意盎然。
我们父子去他家,李氏夫妇每次都备茶点接待。
李先生的钱币等藏品,大多放在用特制的柚木壁式立柜内,记得那个大立柜里的抽屉甚多,每档抽屉都满满地平放着长形的柚木盒,盛装着中外金银币、铜元、古钱、勋章、奖牌等,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真是精彩之极。
有几次李先生谈得高兴时,他就请我们父子上楼去他卧室,并将其床前的大写字台的抽屉一一拉开,让我们欣赏那些他特别喜爱的珍贵钱币。
我父亲去李府,大多带着李先生所需的钱币,并向他逐一作珍稀程度的介绍,甚至将自己鉴别钱币真假的心得和诀窍都毫无保留说给他听。
李先生有时也会详细询问,他们俩谈得非常入神,我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
我父亲对我说,李先生是我的顾客,又是我的好朋友,我首先必须做到不给他假货,同时也不能超过市场的价格让他吃亏,如不把握住这两点,那么,再好的顾客亦会离我而去。
在此,我想举一个例子,1954年家父在店中收到一枚“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上海解放壹圆纪念币”铜质原始设计样币,根据该币的图案设计、制作方式等方面研究,家父断其为1949年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者为纪念上海解放而设计雕刻之作。
李伟先先生认同家父的推断,欣然买下。
对于此币,我于80年代初撰文披露,当时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是臆造伪品。
去年,我得悉有人找到有关史料,证实这枚解放纪念币确为当时所制的珍品,并正在撰文发表。
从此事说明家父严谨的学术态度,也反映了李伟先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识宝者。
高尚的品德、高尚的友谊,可化为非凡的力量。
李伟先先生与家父的天合之缘,是极佳的优势互补,他们长期共同努力,对我国钱币文化默默作出贡献。这也是近现代泉坛鲜为人知的佳话。
家父生前不仅对李伟先如此,对罗伯昭、王亢元、孙鼎、沈子槎等收藏家也都是如此,故这批大收藏家,对家父无限信任。
反观现在的某些钱商,他们却不是如此。这些人对卖家采用噱、哄、骗的劣技,使对方上当受骗;而对买家采用以假充真来牟取暴利。
有些人甚至做假卖假,达到欺诈宰客的目的。
我90年代初从美返沪,有位上海钱商曾讲给我听,他在80年代末从我父亲处买到几枚四川当三十假铜元,因这些铜元伪制水平高超,常人不易识得,但我父亲均如实相告,并以假币之价让出,岂料此人获后颇为得意,以真币价格转卖他人,而购买者又以更高价卖给海外的钱币收藏家。
1990年家父从日本《收集》钱币杂志上看到日本同好购买到此种假铜元并误作珍品的广告后,他说了一句话:“这些钱商太没有泉德了。
”事实上,这些钱商的做法,既坑害了钱币收藏者,又导致顾客的流失,同时也给钱币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在我看来,他们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也不会懂得这个道理,由于他们目光短浅,利欲熏心所采取的那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将会失去朋友、顾客与事业!
李伟先先生与夫人都十分爱国。
20世纪60年代初,他们决定将珍藏的钱币捐赠国家,要求家父去他家帮助整理,进行编号造册,家母有时也随父亲一同去李家帮忙。
根据有关规定,捐献者必须要写一份申请书,李先生就委托家父代写了《捐献藏币缘起》的申请书。
李先生1963年首次捐献2500余种中国银币(内中有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一元币、陕西省造光绪元宝一元币、光绪八年吉林厂平壹两铜质样币、光绪京局庚子银币五枚全套、广东省造七二反版五枚全套、四川省造光绪元宝楷书一元、五角、二角币等珍罕名币数百种)。
他的申请书和所捐银币被视察上海博物馆的陈毅等中央领导看到,陈毅大为赞赏李先生的爱国之心,并表示要宴请李氏夫妇。
后因陈副总理因公急返北京,委托当时上海市委书记李丕显、市长曹荻秋、市委宣传部长石西民等领导,在上海锦江饭店13楼设宴感谢李氏夫妇(据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说,对待收藏家的捐献,以这样的高规格出面接待是绝无仅有的)。
因家父在李家捐献钱币中的重要作用,也被邀请参加。
李氏夫妇对市领导的款待和重视非常高兴,当即表示要逐年分批捐献。
家父在宴会上也受到市领导的关心,当家父提出欲编写钱币专著时,当即获得市领导的支持,并安排时间让我父亲半天上班、半天著书,使家父终于在1963年开始撰写《太平天国钱币》(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家父遭到批斗,所谓“罪状”中的第一顶“帽子”就是受上海黑市委包庇、重用的反动学术权威)。
自1963年李氏夫妇首次捐献后,1964年、1965年,他们又分批向上海博物馆捐献中国历代金银币、铜元、古钱、纸币、元宝,以及外国金银币、奖牌等,总数量达到万件。
内中古钱有:明万历通宝大镇库钱,咸丰元宝宝泉当三百大钱,太平天国大镇库钱,仅清朝历代雕母钱就有80多种;铜元有: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大清铜币淮字二十文,江西辛亥大汉当十铜元,哈尔滨军舰壹分币、袁世凯十文铜元银样等;纸币有:户部官票咸丰三年壹两、叁两、伍两、拾两手书面值票,台南官银票光绪二十一年伍伯文,营口大清银行光绪三十四年一百角直票,湖北官钱局光绪三十年双头像拾两票,围场官银号光绪年号伍拾枚票,永七官银号光绪三十二年壹元票以及汉代马蹄金等等。
其珍罕币钞之多,真是不可胜数。
台湾泉友,仅根据上海博物馆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钱币·清代民国机制币》一书中载明李伟先所捐献的金币、银币、铜元、镍币等机制币,估计值1亿人民币之巨。
但若加上尚未披露和未载名的纸币、古钱、元宝、外国金银币,以及捐献给故乡广东省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的钱币,其价值远远不止1亿之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伟先家也遭到了不幸,其家被抄家达十多次,并被扫地出门至青海路一条小弄内,老式石库门房子里的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间。
李氏夫人因抄家批斗受惊吓而突发心脏病去世。
虽然家父当时也处在被批斗的逆境之中,但还是念念不忘这位老友、同好。
曾记得,1967年夏天,家父带我前往李先生迁住的小屋,李先生手持蒲扇躺在床上,连连咳嗽、喘气。
当看到身体十分虚弱、处境非常悲惨的李先生时,家父心中十分难过,感叹万分。
李先生当时向家父商借100元,家父当即表示尽量设法。
数日后,家父母想尽办法凑足80元送去(实际上当时家父月薪也早已减为70余元)。
后来,家父也曾多次前往李先生住处看望李先生。
1972年9月17日,李伟先先生终因肺气肿导致心力衰竭而辞世。
如果爱国人士李先生能活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他老人家的心情该是多么地舒畅。
他当年收藏的珍贵钱币已在上海博物馆公开陈列展览,他为弘扬祖国货币文化发挥了巨大贡献,人们将永远感激他。
我父亲与李伟先对钱币有共同的爱好,他们相识结交二十余年,我们从他俩的“泉学”、“泉谊”、“泉德”等各方面,可领悟到不少有益的东西。
去年,上海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海上收藏世家》,可惜将李伟先这样一位钱币收藏大家遗漏了。
另外,如《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清纸币》等图籍,对李伟先先生捐献的有一些珍罕纸币未能收录、披露,亦属憾事。
李伟先先生离世已三十余年,但他一生勤俭节约、钟爱钱币收藏和热爱祖国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補充說明:
李偉先先生是四十年代中國著名的錢幣大收藏家之一。
為了多方蒐求各種錢幣珍品,他將祖上遺產和自己畢生積蓄大都花費在錢幣之收藏,幾十年來累積不少琳瑯滿目珍罕可貴的精品。
李先生的這些幣鈔藏品,包括有完整的歷代古錢、近代機鑄幣,更富藏自明代以來各歷史時期發行之紙幣。其品種之齊全,品質之上乘,體系之完備,放眼近代諸多錢幣收藏家,可說很少人能出其右。
為了讓這些畢生的「幣鈔收藏精品」能得到最好之照顧與歸宿,在馬定祥先生協助下,李先生先後於1963年、1964年和1965年,將經過整理造冊的明清銀錠和機鑄銀幣、機鑄銅元、歷代紙鈔和古錢,分三次「主動」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總數量共有萬餘件。
其中,1965年捐贈的歷代紙鈔數量多達3983張,為後人留下研究中國紙幣發展和紙幣制度演變的許多珍貴實物資料。
2012年適逢李偉先先生誕辰120周年,為了紀念他對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和學術研究的傑出貢獻。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蒐集錢幣紙鈔 「錢」途看好 

 

2005年 03月09日 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50309/1629298  

 

我的家鄉金門工作機會不多,大部分年輕人第一志願是到公家單位做事,我高中畢業後就在家裡開的餐飲店幫忙,原先也很為前途傷腦筋,沒想到踏入蒐集紙鈔、錢幣這個一般人認為是老年人的嗜好領域,竟然開創了自己的事業,「錢」途一片看好。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早年的臺灣幣鈔收藏界,黃志毅先生是個響噹噹有著高知名度,影響深遠且是極具指標性意義的一位重量級風雲人物。

490526425_m

有關黃志毅先生的一則新聞報導(民國82年剪報資料)。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100年1月9日)出刊的蘋果日報在B6版刊載整整一大版訪問中華集幣協會張明泉理事長的專題報導。

標題為「台灣紙幣風雲百年」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098780/IssueID/20110109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獨家〉集鈔半甲子鈔票 達人身價上億

記者:彭馨儀 陳藝緯     台北     報導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