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見聞 · 生活知識 (11)
- Feb 10 Wed 2021 16:11
●※ 春聯與對聯 ‧‧
- Nov 21 Wed 2018 10:08
※ 謎語一則 ‧‧
最近幾天的新聞與氣象報告,經常提到與推測即將來襲的「山竹颱風」其最新動態和未來可能行經路線。
位於巴士海峽南端的菲律賓第一大島- 呂宋島,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可能將首當其衝身受強颱侵襲之害。
元宵節雖已過了半年多,今晚無聊的很,配合時事突然「自創」連想到一則燈謎。
(1). 謎題:「爽不停」
(2). 猜世界地名
(3). 謎底: 呂宋(屢ㄙㄨㄥˋ)。
唉!生活平淡無奇,眼看颱風將至也只能苦中作樂聊以自娛一番!
哈哈哈!
- Nov 20 Tue 2018 13:46
※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有關金庸新聞報導的一則題外話 ‧‧
10月30日從晚間新聞得知一代武俠小說大師 ─ 金庸,慟於當天下午五時左右病逝香港「養和醫院」。
第一次接觸金庸武俠小說,已是距今(2018年)36年前的往事。
民國71年5月下旬剛自軍中退伍,那年暑假賦閒在家終日無所事事真是無聊極了。
因此乃到屏東市區某家租書店,花些零用錢租了幾本金庸武俠小說打算回家慢慢欣賞。
早聞金庸小說之盛名,原本只想藉此練練武功,順便打發酷暑難耐的漫漫炎夏。
想不到不看則已,一看之下驚為天人,馬上被金庸小說天馬行空引人入勝的有趣情節、緊扣心弦的刺激橋段、各式人物的塑造及人性之剖析、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旁徵博引的天文地理美食醫學棋藝武學佛學......等等知識,所深深吸引而折服讚嘆不已。
記得當時約是以一天看一到兩冊的速度,短短不到一個月期間竟然就將整套36冊的金庸武俠小說全都看過一遍。
日後,金庸的幾部著名作品如《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神雕俠侶》......,因個人的喜愛偏好,故又重覆先後再看過第二次、第三次......。
金庸武俠小說在各地廣為流傳,在整個華人世界金庸堪稱是知名度與影響力最高的一位文學大師。
- Sep 30 Sat 2017 10:09
※ 颱風與菜價 ‧‧
昨天下午老婆大人去台中,6點多回到草屯後順道至鎮上的自助餐店買了幾樣「便當菜」,當做兩人的晚餐。
簡單的便當菜色就僅只一塊薄肉片、豆干及幾樣蔬菜 ,不含白飯就花了120元,似比平常貴出甚多。
老婆大人有點抱怨,颱風未到根本還沒出現災情,菜價就先聞「風」上漲!
晚間新聞也說:「泰利颱風還沒來菜價先飆漲3成。」
看看電視新聞,再對照眼前的這幾道便當菜色,還真的若合符節絕非向壁虛構!
由颱風前的飆漲菜價,不禁連想到品評中國歷史的一句話:「天下未亂蜀(四川)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
颱風前後的菜價,也是「颱風未到菜先漲,颱風已過菜未降。」
原來「颱風時的菜價」跟「蜀亂」亦可差堪比擬啊!
颱風期間飆漲的菜價,又如同人的病情一樣,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 Sep 29 Fri 2017 08:33
※ 李朝永的前世是「明代狀元」‧‧
前幾天只要一打開電視、翻閱報章、雜誌,各家媒體的影視新聞版幾乎都被周遊和李朝永這對銀色夫妻檔的八卦報導所佔滿。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兩人婚變鬧得沸沸揚揚眾所皆知,驚世駭俗的情節就彷彿他們所擅長編導製作的連續劇一樣,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但畢竟是人家的家務事,不容旁人妄加揣測多所置喙。
本來只想冷眼旁觀不發一語,但一則令人啞然失笑、胡言亂語、荒誕不經的鬼扯報導,卻改變我原先想法,進而引發撰寫此文之動機 。
這則誇張之報導,是臺灣某位「知名命理師」王小姐以「前世今生」的另類觀點,來闡釋解析周、李兩人感情何以至今仍牽扯不清的緣由。
據王小姐說法,雙方在上輩子先已糾纏三生三世,但因身分懸殊、生不逢時等諸多原因而錯過彼此。
由於累世的恩怨情仇仍未了結,所以這輩子只好再繼續糾纏下去。
兩人第一次相遇在「漢朝」,到了「明朝」又重逢,第三世場景發生在「清朝」,加上這一世,周、李已糾纏四生四世了。
兩人纏綿悱惻感人肺腑之情節,和中國民間相傳的「七世夫妻」相比,真是一點也不遜色!
※註:七世夫妻是流傳在中國民間一則哀怨動人、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
故事起自天庭的金童、玉女兩人因私下動了凡心,故而遭天帝貶落人間,要他們下凡投胎轉世,兩人雖「配為夫妻,但只有夫妻名分,卻不許成婚」,在連續七世裡,苦苦相戀,終不得結合。
七世中第一世「萬杞梁與孟姜女」與第二世「梁山伯與祝英台」是較為人所熟知的故事。
前世今生之說,涉及「靈魂不滅」及「輪迴轉世」,以科學角度在現實的人世間根本無法得到實際驗證,只能信者聽之,不信者一笑置之。
而令我啞然失笑的情節,則是兩人發生在明朝第二世時的一段恩怨情仇。
依王姓女命理師之說法,兩人第二世發生在明朝,這回周遊是歌妓院中最紅的歌伎,但卻與窮書生李朝永相戀,並資助他大把金錢上京趕考。
沒想到窮書生考上狀元後卻娶了皇帝的女兒,風風光光當上「駙馬爺」。
可憐阿姑在家鄉望穿秋水,就是等不到郎君,後來有人告訴她書生已當上駙馬爺,阿姑傷心欲絕,自盡而死。
這則「狀元駙馬爺」的說法可說是荒誕不經,其中謬誤之處容後再述。
小時候很喜歡看傳統戲劇、歌仔戲、電影與章回小說,這些戲劇、電影與小說之情節大都離不開帝王將相與才子佳人。
而最常看到的故事內容,不外乎佳人賣身或贈金出資讓落魄才子得以跋涉千里進京赴考。
最後結局,男主角一定不負所望,都是高中狀元名揚鄉里娶得美人歸!
幼小的心靈由於認知有限,總覺得男主角只要進京赴考,結局一定是別無選擇高中狀元,甚至若只考上殿試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或是「進士」,都已算丟臉失常無法光宗耀祖。
因此如願考上狀元對戲劇中的男主角,好像是輕而易舉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但事實真相果真如此嗎?
金榜題名考上狀元真的就像「桌上拿柑」那麼容易嗎?
長大懂事,也多看了一些書,才知這些男主角高中狀元之事,很多都是為了增強戲劇效果所虛構出來的情節,根本不能當史實來嚴肅看待!
中國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代(公元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在唐朝發展成型,一直延續到清朝光緒31年(1905年)7月宣布廢除科舉為止。
此種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在中國共持續1300多年。
現就以科舉制度發展已臻完備的「明朝」為例,將當時整個科舉制度的大概流程爬梳整理如下:
(1). 一般讀書人需先參加在各縣由知縣主持,連考五場的「縣試」。
通過後進行由府的官員主持,連考三場的「府試」。
凡通過「縣試」、「府試」的讀書人便稱之為「童生」(不論年紀大小都以童生稱之),可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
通過院試的童生都稱做「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從此進入士大夫階層,並普受鄉里敬重。
(2). 「鄉試」是正式科考第一關,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貢院舉行,按規定每三年一科。
鄉試每次連考三場,每場三天。
各省鄉試取錄之名額不一,按各地文風、人口而定。
「鄉試」這一關考中的學子稱為「舉人」,中舉便已具備做官資格,各省舉人的第一名稱「解元」。
(3). 通過「鄉試」的舉人,可於次年二月參加在京師舉辦的「會試」。
「會試」由禮部 (相當於現在教育部)在京城貢院舉行,亦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
「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取中者稱「貢士」,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4). 得到貢士資格者,才可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
「殿試」通常由皇帝親臨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
「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
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
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只用來定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能考中進士便已是功名盡頭,不能重考以求獲得更高名次。
在這一連串繁複的科考過程中,「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
能夠一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也就是「三元及第」者,在中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歷史中,僅只十餘人而已。
綜合以上所述,今以科舉制度發展已甚成熟完備的明、清兩朝為例,一個讀書人想要獲取功名,首先需通過最基本的「縣試」、「府試」,接著再通過「院試」方才取得「秀才」資格。
考上秀才,若要再上一層樓,接著就要到省城參加「鄉試」。
通過「鄉試」,獲得「舉人」頭銜,才能進京參加「會試」。
「會試」合格者稱做「貢士」,「貢士」才能再參加最後由皇帝親臨主持的「殿試」。
這一連串繁複的過程,通常需經過長達三年的時間,才會產生一位「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狀元。
由這些過程可知,一個讀書人過五關、斬六將想考上狀元是何等不容易啊!
不要說高中萬眾矚目的狀元,就是考上秀才就已是祖上積德足以光宗耀祖了 。
2015年3月10日到3月26日,個人參加為期17天的雲南之旅。
有一天的行程是搭遊覽車從麗江出發,前往「瀘沽湖」。
那天早上約七點多就離開酒店,沿途山路崎嶇並繞經幾個雲南最窮困的縣城,舟車勞頓風塵僕僕直到下午三點多方才到達此行目的地 ─ 「瀘沽湖」。
到大陸旅遊,除非身體極為疲累才稍事休息,否則靜觀車窗外沿途所呈現與臺灣完全不同的風土人情與特殊景致,這也是打發時間並自覺頗有所得的另一種收穫。
車子行駛中,翻閱手中一本介紹雲南「過橋米線」的旅遊書籍,這道雲南美食的起源也是跟一位古代讀書人準備科考有關。
對照車窗外的荒涼景致,心中不禁有一種體悟。
雲南位處中國西南邊陲,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這些出自窮鄉僻壤的讀書人不論是到縣城參加考試,或到省城參加「鄉試」,抑或中舉後跋涉到數千里之遙的京城 ─ 北京(明、清時代)趕考,經年累月所要付出的食宿及交通費用是何等龐大啊!
而付出如此巨大之代價,成功考上者卻猶如鳳毛麟角,而鎩羽而歸者則比比皆是,令人不禁為這些學子一掬辛酸同情之淚!
再回頭看看,前述那位王姓女命理師夸夸而談謬指李朝永前世是「明代狀元」,但只要稍具歷史常識者就知其說荒誕不經錯誤百出。
在資訊甚為發達的現在,隨便上網Google一下「明朝狀元列表」,從洪武4年(1371年)辛亥科至崇禎13年(1643年)癸末科,一共89位明朝狀元都有詳實姓名與祖籍可考,豈可隨便亂扯!
https://zh.wikipedia.org/…/%E6%98%8E%E6%9C%9D%E7%8A%B6%E5%8…
看完這份「明朝狀元列表」,令人不禁要質問王小姐,妳所說李朝永在明朝的第二世,究竟是出自歷史上哪位有名有姓的狀元郎?
此外,命理師王小姐所提背叛愛情的「明代狀元駙馬爺」,也根本查無此說。
上網Google得知,在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史,唯一有籍可考的「狀元駙馬爺」就僅只一人,那就是唐武宗會昌三年(西元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
根據歷史記載,明朝89位狀元根本就沒有一位狀元被選為駙馬爺。
這也是打臉王姓女命理師胡謅李朝永是「明代狀元駙馬爺」,最有利的鐵證(民間戲劇中,最廣為人知的狀元駙馬爺 ─ 宋朝陳世美也是虛構的情節)!
http://www.wiki101.com.tw/archives/53526#.WcXPD7IjGUk
臺灣民間有句俗話說:「媒人嘴,唬累累。」
但信口開河隨便胡謅,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又何止媒人而已,名嘴、政客、命理師......亦所在多有不乏其人啊!
●此文於2017年9月23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17年9月29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 Apr 30 Sat 2016 12:10
※ 林姥姥第一次搭乘高鐵商務車廂(2016年4月17日) ‧‧
臺灣高鐵土建工程於2000年3月開工,歷經六年多的施工與測試,終於在2007年1月5日,開始「試營運」(板橋站至左營站)。
2007年3月1日,臺北 - 板橋段開通,臺灣高鐵正式宣告全線通車營運。
完工後的臺灣高鐵全長345公里,實際營運里程則為339公里。
高鐵全線通車至今屆滿9年,目前已是台灣西部重要的長途運輸工具之一,並成為台灣軌道工業指標。
生平第一次搭乘高鐵,是宣告全線通車營運後的第四個月 ─ 2007年6月30日。
當時是與老婆大人與「小美眉」三人,從臺中烏日站搭車前往臺北,探視還在北部讀大學的大女兒。
第一次搭乘高鐵和小美眉合影(拍攝於2007年6月30日)。
第一次搭高鐵,內心真是興奮莫名。
拿著相機,很好奇的在烏日站及車廂內,一連拍攝好幾張照片,並將首次搭乘高鐵的車票小心珍藏留作紀念。
搭乘高鐵確實舒適、方便與省時,因此從2007年6月30日至今,無論是北上訪友或南下探親,幾乎皆是以高鐵為主要交通工具。
搭乘高鐵的次數,粗略算算大概也有一、兩百次之多吧。
但基於經濟考量,每次購買高鐵車票都以對號車廂或自由座為主,還未曾坐過「商務車廂」。
- Aug 19 Tue 2014 08:35
※ 到「原燒」去排隊 ‧‧
王品集團旗下的燒肉品牌 ─ 「原燒」,於2014年8月16日舉辦10週年慶。
全臺24家分店,當天一同推出「100份」價值690元餐券(以一枚93年版拾圓硬幣即可認購),及1000張買一送一的免費券。
根據報載,各分店在15日晚間就已有人開始徹夜排隊(16日上午10時發號碼牌)。
業者粗估,16日當天全臺約有5萬多人到場排隊。
「原燒」店前的排隊盛況。
花了好幾個小時苦苦等候,就只為了一張還不一定能確定到手的「免費餐券」,如此耗時費力,仔細想想值得嗎?
在「粥少僧多」的情況下,可能領不到「餐券」是早就可「預見」的事實。
當天店方因顧慮排隊人龍聊天的音量恐會影響附近住戶安寧,因此有部分「原燒」分店提早發放優惠券。
上午9點多,店員就舉牌表示「發送完了」。
領不到「餐券」的民眾群情激憤,除了質疑「黑箱作業」不按程序作業欺騙消費者外,甚至還包圍店家追打店長,宛如一場暴動。
- Dec 31 Tue 2013 10:52
※ 36年不漲價的反思 ‧‧
102年10月6日,當天在電視新聞看到一則報導,內容敘述嘉義有家小吃店因老闆個人的堅持,所以36年來都未曾漲價,例如店內的碗粿、肉羹至今一碗仍賣15元。
http://video.chinatimes.com/video-cate-cnt.aspx?cid=6&nid=112444
美味可口的臺灣小吃 ─ 碗粿。
碗粿可說是最平民化的臺灣美食之一,也是我的最愛。
最近一個月之內,曾分別在屏東市「民族路夜市」、草屯鎮中正路「肉圓李」及草屯鎮明賢街「玉佳珍肉圓」吃過幾次碗粿,目前價格都是一碗25元。
嘉義這家小吃店一碗才15元的碗粿,若拿來與目前一般小吃店或專賣店販售的碗粿相比,實在是太便宜太便宜了。
便宜到令人覺得有如時空錯置,忘了今夕是何年!
在這萬物皆漲,或動不動就亂漲的年代,這位「佛心來著」的老闆,其用心及堅持真是令人感佩萬分。
- Dec 28 Sat 2013 06:59
※「不能」與「不為」‧‧
2013年12月8日《中國時報》A4版有一則新聞報導:彰化縣政府在12月7日假鹿港國中操場舉辦「2013彰化美食節」。
全場共有2801人一起烹煮「蚵仔煎」,並成功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現場還有來自英國的「金氏世界紀錄」見證官,認證通過。
彰化縣政府舉辦「2013彰化美食節」。
- Dec 21 Sat 2013 06:43
※ 妹妹家的小花園 ‧‧
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身為老大的我,卻從小愚拙魯鈍不識「藝術」為何物,尤其「繪畫」更是我的「致命傷」。
人家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但如果畫得像犬也還好,我是連「犬」也畫不像,越畫卻越像一隻「四不像」。
麋鹿它的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尾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故又稱為「四不像」。
而妹妹則不然,三個孩子當中她最具藝術天份。
她渾身充滿「繪畫」的細胞,蕙質蘭心又具巧思,一雙妙手常能化腐朽為神奇,令人驚豔,也令人欣羨。
記得以前讀書時,很多美勞作業都常拜託她代為操刀,方能如期繳交順利過關。
因此常跟妹妹開玩笑說:我的畢業證書,應該撕一角送你留念才合理。
妹妹結婚後,一直住在屏東市。
操持家務之餘,仍不忘對「藝術」的喜愛,與對「美感」的追求。
- Sep 30 Mon 2013 16:14
※ 春聯 ‧‧
「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春」
新的一年又將到來,家家戶戶忙著採購年貨或動員全家大掃除,放眼看去顯得煥然一新,處處充滿年節歡樂熱鬧的氛圍。
這段期間最喜歡四處走走,觀看每家門前新張貼的春聯,想從中發掘一些耐人尋味的巧聯妙句,或刻意尋找是否凸槌竟將春聯貼錯位置的民宅!。
一如往常,還是偶會發現部分人家,因一時不慎誤將春聯的上聯、下聯左右互換也就是「貼錯位置」了。
依稀記得幾年前在報紙上看過刊登該年度國中基測的國文科試卷,就曾出現一道選擇題,是要考生從四副春聯的排序中選出正確之貼法。
心血來潮,馬上透過網路一查,果然沒錯!真的找到這則試題!
民國98年第一次國中基測國文科第24題,就有一題判別春聯上聯、下聯的選擇題。
現將該國文科試題一字不漏重新抄錄如下:
春節期間許多人家會張貼春聯,但常有人困惑上下聯的次序,下列哪一副春聯的貼法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