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臺灣貨幣研究與田野探查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從淡水捷運站出口左轉,沿著環河道路往「漁人碼頭」方向步行約15分鐘左右,在星巴克咖啡店河岸門市附近即可看到淡水當地的一座著名景點 ─ 「馬偕上岸處」藝術銅像(附圖一)。

104938184_2736162806617513_5692274970245513332_n.jpg  

附圖一:馬偕上岸處的藝術銅像。  
藝術銅像於2007年12月27日正式揭幕,設計主題是馬偕博士跪地禱告,身旁則是一艘接駁他上岸的小船,船上擺放一只皮箱及一本聖經,此意像代表馬偕博士渡海來臺隨身只攜帶簡易行李與對上帝的堅定信仰。
馬偕博士是蘇格蘭裔加拿大人,臺灣北部教會創始者。
他一生在宣教、醫療和教育上的成就與努力,不僅改變淡水文化和生活風貌,因而成為淡水歷史上無法切割與不能抹滅的一部分。
西元1872年3月7日,馬偕博士在打狗(高雄)搭乘「海龍號」輪船,前往臺灣北部。
1872年3月9日下午3時,馬偕一行三人在道格拉斯(Douglas)輪船公司的碼頭登陸(轉乘接駁小船上岸)。
自此馬偕博士開始以淡水為家,並在這裡娶妻生子,也終老埋骨於此。
感念馬偕博士一生對淡水的奉獻,故由當地政府樹立這座藝術銅像,藉以回想當年往事,並供遊人憑弔引發思古之情。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148年前馬偕在此登陸上岸的情景與現在所見的淡水風貌當然已有很大的改變。
當時馬偕的上岸處(藝術銅像),就位在現今星巴克咖啡店河岸門市右前方(附圖二)。

104429824_2736162856617508_3944973062153166669_n.jpg  

附圖二:馬偕上岸處的附近地圖。  
銅像旁邊還有一條直通河面之斜坡道(附圖三),應是當時供搭乘接駁小船的旅客上下船之用。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年2月21日,到臺北訪友並順道至位於臺北捷運文湖線「劍南路站」附近的『劍潭古寺』(附圖一)參觀。

/tmp/phpZCW9Y7

附圖一:劍潭古寺(拍攝於2020年2月21日)。  
此次臺北之行,何以會特地安排前往參觀這座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寺?
主因是受到一張「網路舊照片」的影響所致。
前幾天在網路搜尋到一張影像極清晰的『劍潭古寺』舊照片(附圖二),照片註明:劍潭古寺(大正12年 ‧ 1923年前大修前的清晰樣貌)。

/tmp/phpKBDew1

附圖二:劍潭古寺舊照片。  
『劍潭』的名氣雖很大,但配上『古寺』兩字,再重新組合成『劍潭古寺』時,瞭解這四個字其中緣由與歷史典故的人恐怕就不多。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7103160_2555460734687722_7189330655669387264_n

附圖一:位於臺北市延平北路二段168號的「金瑞山銀樓」現況。  

「附圖一」是最初為了撰文需要,於2018年7月5日當天專程到臺北,以手機拍攝十幾張實景照片的其中一張。
時光飛逝歲月匆匆,距離拍攝此批照片至今(2019年11月29日)轉眼間竟已過了快一年五個月。
直到最近終於有空決定依原定之寫作計畫,陸續發表「臺灣貨幣研究與田野探查之旅」此一系列文章後,才將這些存檔一年多的照片重新解凍,再度派上用場。
「附圖一」這張照片實際拍攝地點,就位於車水馬龍人潮熙來攘往的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與歸綏街之交叉路口旁。
畫面主角是年代久遠看似不甚起眼,充滿歲月痕跡彷彿歷盡人世滄桑的一棟三層樓老舊建築。
老建築一樓正上方牆面,至今仍保留略顯斑駁但還清晰可見的三個大字 ─ 「金瑞山」(附圖一)。
地址是延平北路二段168號的這棟三層樓透天厝,依照片顯示目前可能係由名為「美光隱形眼鏡公司」的店家在營業。
常人眼裡,這或許只是一棟平凡無奇飽經歲月滄桑的古舊透天厝而已。
但在熟知光復初期臺灣貨幣歷史的專家學者或收藏家眼中,1897年5月29日開業,名為「金瑞山」的這家銀樓在當時可是赫赫有名喊水會結凍,堪稱是當年全臺北市最早、規模甚大、最著名、最富聲望,信用卓著並普受民眾信賴的一家大型銀樓。
但當時它如果只是一家全臺北市最著名的大型銀樓,這還不足以彰顯「金瑞山銀樓」在臺灣貨幣史的重要地位。
「金瑞山銀樓」與臺灣貨幣史之連結,主要是於民國38年5月20日國府為穩定貨幣的幣值幣信,開始實施「黃金儲蓄」政策有極顯著之關連。
民國38年5月20日,臺灣省政府奉准實施《臺灣銀行黃金儲蓄辦法》,並公告由全省各家臺銀儲蓄部承辦此項黃金儲蓄業務。
「黃金儲蓄」業務,從民國38年5月20日開辦,至民國39年12月27日停辦,實施期間長達1年7個月又7天。
實施此項黃金儲蓄業務期間,剛好橫跨「舊臺幣時期」(38年5月20日~38年6月14日)與「新臺幣時期」(38年6月15日~39年12月27日)兩個不同時代。
民國38年6月15日臺灣省政府實施幣制改革,原在民國38年5月20日公告辦理的《臺灣銀行黃金儲蓄辦法》亦於38年6月15日公布更改為《修正臺灣銀行黃金儲蓄辦法》,並在38年6月20日仍舊繼續實施。
重新公告的《修正臺灣銀行黃金儲蓄辦法》,與剛發行的新臺幣連結掛勾,民眾得以黃金繳存,或照當時的黃金公定價格,改以新臺幣折合繳存。
《修正臺灣銀行黃金儲蓄辦法》分「定期」與「活期」兩種。
其中「定期存款」用存單,而「活期存款」則是用存摺(參見附圖二:「台灣銀行乙種活期儲蓄存款存摺」 附圖三:「台灣銀行乙種活期儲蓄存款取款憑條」) 。

78731816_2555460808021048_8210447435097440256_n

附圖二:台灣銀行乙種活期儲蓄存款存摺。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901年(明治34年)9月26日,位於劍潭山丘的第一代臺灣神社正式完工,並於1901年10月24日舉行落成典禮(附圖一)。

1533264772-430807341

 附圖一:1901年10月24日臺灣神社落成典禮(翻拍自《臺灣懷舊》第240頁)。
「臺灣神社」又稱「臺灣總鎮守」,是日本時代全臺各地陸續興建將近兩百座大小神社中,層級最高也是最重要的神社,堪稱是統轄臺灣各地神社的一座總社。
矗立在山丘的第一代臺灣神社,自落成啟用後由於長期受到臺灣潮濕氣候影響,經年累月下來木造建材已有部分逐漸腐朽。
此外,臺灣神社還面臨白蟻為害的嚴重問題。
著名建築師李重耀先生於1992年編著出版《從日本神社談桃園神社修建》,書中第80頁就有一段白蟻為害的相關敘述,現將其內文大意整理摘錄如下:「臺灣神社建立二十餘年,外觀看不到有什麼變化,但事實上全神社所受白蟻蟲害已蔓延了。如其本殿及拜殿的圓柱其下半部因受白蟻蟲害完全成為中空狀態,柱子上部所受侵蝕也很厲害,各社殿的柱子下半部以銅板包著,在空洞部分填補混凝土,做應急對策。」
從以上所述內容可確知,白蟻蟲害對臺灣神社之破壞是何等嚴重。
在地理位置上,社殿位處狹窄稜線上,地勢高低差異甚大,前往參拜臺灣神社者日漸增加,腹地又太小原有場地似已不敷使用。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899年6月,日本府政在臺成立「株式會社臺灣銀行」。
自1899年到1945年,在這長達46年的期間內,「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曾發行僅限於臺灣地區通用的一套紙幣 ─「臺灣銀行券」。
整套「臺灣銀行券」紙幣,從低面額 「壹圓券」到最高面額的「壹千圓券」,共計22種版式。
依幣制不同及發行先後,這套「臺灣銀行券」依序又可細分為「銀券」、「金券」、「大正改造券」、「昭和甲券」、「昭和乙券」、「現地刷券」及「臺灣銀行背書券」(武尊千圓券),合計七大系列鈔券。
除早期直式的「銀券」、「金券」及最後一版「臺灣銀行背書券」(武尊千圓券)之外,計有14種版式的「臺灣銀行券」紙幣,皆採選「臺灣神社」做為鈔券正面之主圖設計(附圖一)。

011

附圖一

2014年,個人為了編寫《臺灣銀行券圖文賞析》一書,曾多方收集及閱讀與「臺灣神社」相關的文獻資料,做為寫作之參考依據(此書已於2014年11月出版)。
至今雖已出書快4年,「臺灣神社」的研究探索仍持續進行,因此對於臺灣神社遭拆除後,目前散落各處的一些「臺灣神社殘跡」還是充滿興趣,並想進一步追蹤與多方瞭解。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年12月31日,趁著到鄭成功文物館參觀「點紙成金 ─ 古文書與臺灣貨幣展」,順道走訪現址是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的「大天后宮」。

10004

臺南市大天后宮(拍攝於2017年12月31日)。  
大天后宮原為明朝寧靖王朱術桂所居住的寧靖王府邸,在寧靖王捨宅之後轉建成媽祖廟。
大天后宮是最早由官方興建,且列為清代全臺唯一官方奉旨祀典之媽祖廟。
每年春秋二祭,例由政府官員代表朝廷致祭,同時媽祖受封「天后」亦是由此廟開始。
由於歷史悠久、地位重要,故早已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10002

臺南市大天后宮舊照片(一)。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年12月31日,趁著到臺南市鄭成功文物館參加「點紙成金 ─ 古文書與臺灣貨幣展」鑑寶活動之便,順道走訪探查現址是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225巷4號的「石鼎美古宅」
石鼎美古宅創建年代,依據石萬壽先生在《臺灣文獻》第28卷第1期〈台南市古蹟志〉(1977年3月) 的撰文所述,係創建於清嘉慶18年(1813年),原為七包三多護龍的大厝。
道光23年(西元1843年),石時榮因四子石耀宗連中秀才、舉人,故由石時榮再將古宅擴建。
民國86年(西元1996年),石鼎美古宅現居住人石萬壽先生向臺南市政府提出列為古蹟之申請。
石鼎美古宅為臺南市內保存較為完整之清朝時期傳統式民居建築 (現僅存原進門廳與二進廳堂),經審核通過現已列入臺南市第三級古蹟。
※註:石萬壽先生是臺灣歷史學者出身自府城臺南,為商號石鼎美開基祖石時榮後裔,曾任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退休後轉兼任教授。
這間古宅若從創建的年代清嘉慶18年(1813年)開始算起,距今(2018年)也將近有205年的悠久歷史。
2017年12月31日前往探查這座百年古厝(目前並未開放對外參觀)之目地,除了認定它的文化古蹟價值外,更重要的是古宅早年之主人竟然與一張臺灣早期鈔票有密切相關,因此試想從中探查並抽絲剝繭找出「古宅」與「古鈔」間的深刻連結。
目前正在臺南市鄭成功文物館盛大開展的「點紙成金 ─ 古文書與臺灣貨幣展」,在展場一樓剛進門處首先映入眼簾就是該館鎮館之寶 ─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是臺灣貨幣史上由官方正式發行的第一種紙幣,甚具歷史意義與文獻價值,在歷史定位上,堪稱為臺灣紙幣之始祖。

官票

臺灣紙幣之始祖 ─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
這枚國寶級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發行緣由係與同治元年(1862年)發生在臺灣中部的「戴潮春事件」,有極密切之相關。
這起發生於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與先前的「朱一貴事件」(1721年‧康熙60年),及「林爽文事件」(乾隆51年‧1786年),合稱為清代臺灣三大民變。
三大民變中,戴潮春事件歷時最久(1862年 ─ 1865年),波及範圍亦甚廣。
當時戰亂發生地區,主要在臺灣中部彰化、臺中、斗六、嘉義一帶。
戴潮春事件雖未直接影響臺灣南部,但臺南當地由於官方庫銀即將用完故而軍需告急。
依據連橫《臺灣通史》書中所述:「同治元年,彰化戴潮春起事,北路俱亂,兵備道洪毓琛駐郡籌防,協款未至,請兵請餉,日不暇給,乃向 (英商)德記洋行借款十五萬兩,約以關稅抵還,不足,又行鈔票,臺灣之借外債始於此。」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