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清代及日據時期行政官署(一) (5)
- May 20 Thu 2021 08:56
※ 欽差行臺的「花園假山」探究 ···
- Feb 10 Wed 2021 15:21
※ 雪王冰淇淋與「臺灣巡撫衙門」‧‧
- Aug 06 Tue 2019 09:40
※ 清代「臺灣巡撫衙門」探究(附「臺灣巡撫衙門」配置圖) ‧‧

其中「品」字上邊的那個口字是指「臺灣巡撫衙門」,在附圖一另以紅色橢圓形標示的那兩根大旗桿處即為「臺灣巡撫衙門」。
「品」字下邊之「左口」,是「欽差行臺」(1895年改為「籌防局」)。
「品」字下邊的「右口」,則是「臺灣布政使司衙門」。

清廷於1885年詔諭決定將臺灣改設行省,若從此時開始算起,至1919年3月總督府「新廳舍」(現今位於重慶南路的總統府)完工,並於1919年4月正式遷入為止,這段期間臺北市北門及西門一帶(中山堂附近) ,先後共設置「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及原為欽差行臺的「總督府舊廳舍」等三座重要行政官署。
- Aug 06 Tue 2019 08:24
※ 是「欽差行臺」還是「布政使司衙門」··
由於長期收集與研究臺灣系列紙幣,因此對於「歷代臺銀總行」、清代在臺北城內設置的幾座重要官署(1899年9月株式會社臺灣銀行第一個本店就設於布政使司衙門內的「庫廳」)、臺灣神社 (「臺灣銀行券」鈔票的正面圖案大都採用臺灣神社),等系列專題都有深入探究之強烈興趣。
今天(2019年6月29日)所PO這篇文章 ─〈是「欽差行臺」還是「布政使司衙門」〉,亦是基於研究興趣而深入探討並公開發表的一些個人淺見與心得。
「附圖一」這本名為《臺灣諸景寫真帖》的小冊共分兩輯(該書封面參見附圖一),是由日本陸軍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人員拍攝,並於明治29年(1896年)出版。
附圖一:《臺灣諸景寫真帖》封面。
《臺灣諸景寫真帖》首輯僅35頁,除部分頁數放置三或四張小照片外,大多數頁面都以一張大照片為主,每張照片都另附題名、簡介及拍攝日期。
首輯拍攝時間在1895年9月16日至10月12日之間,拍攝地點包含北臺灣的基隆、臺北、新竹三地。
第二輯拍攝時間在1895年10月16日至11月7日之間,共收錄26張黑白老照片,拍攝地點則集中於南臺灣高雄(舊稱打狗)、臺南兩地,但主要還是以「臺南」為主。
《臺灣諸景寫真帖》首輯,內有刊登一張標註「台灣布政使司衙門」的黑白舊照片(附圖二)。
附圖二:《臺灣諸景寫真帖》首輯,刊登一張標註「台灣布政使司衙門」的黑白舊照片。
拍攝日期依書上之記載是明治28年(1895年)9月22日,此日期距離1895年6月17日總督府在臺始政已過了三個多月。
「附圖二」這張照片若與本文所PO的另一張相同建築之舊照片(附圖三)拿來互相比對,「附圖二」與「附圖三」這兩張舊照片都是臺北城內的一座「清代官署」,差異只在於建築物「有窗戶」與「沒窗戶」。
- Nov 21 Wed 2018 10:31
※ 清代「臺灣巡撫衙門」前兩根鶴立雞群的石造大旗桿照片 ‧‧
曾在網路搜尋找到一張由日本人於1895年9月拍攝的臺北市北門(承恩門)舊照片(參見附圖一)。
附圖一
原本只是充滿歷史滄桑與古趣古味的這張黑白舊照片,最近又有專家另以數位技術將之處理轉變為彩色版(參見附圖二),並重PO在臉書平台,讓120多年前臺北城內的建築型態更加清晰呈現在大家眼前。
附圖二
發布在臉書平台的這張「彩色版」北門舊照片(附圖二),曾有臉書讀者看後以半開玩笑的口吻留言說:「照片後方遠處怎麼有兩座晴空塔?」
讀者戲謔之回應,不禁引發我莫大的探討興趣!
半年前個人為撰寫一篇探究有關1899年臺灣銀行「臨時營業所」(第一代臺銀本店)的文章,為此個人曾對清代在臺北城內三大重要官署 ─ 「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臺」,下過一番心血認真研究並自認還略有所得(此文已刊登在2018年7月出刊的第44期《台北市集幣會刊》第125頁至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