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 變體幣鈔(一) (25)
- Nov 07 Tue 2023 08:28
※ 分享兩組自藏的「裁切移位變體鈔」··
- Oct 21 Sat 2023 07:11
※ 加蓋移位變體鈔 ··
- May 17 Tue 2022 10:55
※ 打洞作廢準備銷毀的瑕疵票 ··
- May 01 Sun 2022 10:24
※ 兩張70年版壹仟圓連號券變體鈔 ··
- May 01 Sun 2022 09:41
※ 一張「背面漏印」的舊臺幣壹萬圓變體鈔 ··
- Apr 10 Sun 2022 11:11
※ 53年壹佰圓雙總經理變體鈔 ··
- Jul 05 Mon 2021 11:06
※ 雙總經理變體鈔 ‧‧
- Mar 06 Fri 2020 10:35
※ 有關「雙總經理」變體鈔的一則新聞報導 ‧‧
53年版壹佰圓從民國54年9月8日開始發行,到民國60年1月才漸被59年版壹佰圓取代,真正在市面流通的期間約六、七年左右。
此時臺灣民間已逐漸適應使用大鈔,故壹佰圓紙幣券之求也隨之大增。
這種53年版壹佰圓尚在市面流通時,我還在讀小學。
還清楚記得,當時住家附近小吃店所賣的陽春麵一碗才2元(大碗3元)。
若依購買力換算,這張53年版佰圓券在五十幾年前約值50碗陽春麵,50碗陽春麵現今若以每碗30元至40元來估算,約相當於1500元至 2000元之間。
考量五十幾年前臺灣的物價指數,與這張壹佰圓紙幣券在當時的購買力,再和53年版壹佰圓全新券目前每張不過四、五百元的骨董行情相比,若「有幸」將此票留存至今,對擁有者而言還真是虧本虧大了。
由於先前的50年版壹佰圓紙幣沒底紋故偽鈔甚多,所以改版後的53年版佰圓券在防偽措施上增添不少暗記,而其暗記種類之繁多複雜可說遠遠超越其他各版新臺幣鈔券。
對喜歡收集「暗記」的鈔友而言,要集全十幾種暗記版式,可說甚具挑戰性,難度並不低!
但本版紙幣其實最著名的莫過於「雙總經理」變體鈔 (附圖一)。
- Dec 26 Thu 2013 08:51
※ 秘雕與「變體鈔」··
讀小學四、五年級時(民國60年前後),那是「黃俊雄布袋戲」熱潮正席捲全台的瘋狂年代。
記得每天中午都必須走一、二十分鐘返家吃午餐,吃飽後接著一定要看完在「台視」播出的半小時「黃俊雄布袋戲」,才心甘情願回校繼續上下午的課程。
為了貪看布袋戲,班上很多同學「午休」總是遲到,因此經常遭班長登記名字,而被老師處罰。
儘管如此,但亦在所不惜,只因為「黃俊雄布袋戲」實在太好看!太好看了!
為了看布袋戲,區區受點懲處那又算什麼!
當時「雲州大儒俠」、「六合三俠傳」......等布袋戲的要角,如史豔文、六合、二齒、老和尚、劉三、藏鏡人、女暴君、秘中秘、三缺浪人、天生散人......,全是家喻戶曉幾乎人人都能琅琅上口的傳奇人物。
直到現在,有些劇中人物還被民眾津津樂道難以忘懷,甚至還被社會賦予某些特定的意義,如老和尚、藏鏡人......等等。
這些布袋戲諸多要角中,除了溫文儒雅面貌俊俏的史豔文、六合之外,令我印象最深刻,卻是一位拄著拐杖面醜背駝四肢不全,亦正亦邪武功極其高強的詭異人物 ─ 祕雕。
- Dec 08 Sun 2013 17:30
從幾枚舊台幣「國父像倒印的變造票」談起
抗戰前期,當時的「中華郵政」除在上海、香港印製郵票外,亦曾交由位於紐約的「美國鈔票公司」採「雕刻凹版」印製以國父肖像為主圖的一批新郵票,一般稱之為『紐約版國父像郵票』。
這套郵票的國父肖像居中,邊框設計簡潔美觀。
郵票面值及種類計有半分、壹分、貳分、伍分、捌分 (橘紅色)、捌分 (翠藍色)、壹角、壹角柒分、貳角伍分、參角、伍角、壹圓、貳圓、伍圓、拾圓、念圓 (廿圓),全套合計共16枚。
當中除貳分及捌分 (橘紅色)發行於1941年4月21日,其餘14種郵票的發行日期都是1941年2月21日。
- Dec 08 Sun 2013 16:51
「油墨污漬」變體鈔
油墨汙漬變體鈔成因:正常的印鈔程序是當紙張輸送進印鈔機前,印鈔版表面會先噴上一層油墨,部分油墨會滲透藏入印鈔版的陰文圖案內,其餘殘留在印鈔版平面上的油墨會被一組像汽車雨刷一樣的機械清掃撥除掉。
待紙張通過印刷機器完成印製過程後,印鈔版會被噴上溶劑沖洗掉油墨餘漬,另由機械掃除乾淨,準備重新噴上油墨再印製下一枚大全張。
但若機械發生故障,可能導致過多油墨或被溶劑沖淡的油墨仍殘留在印鈔版上,則會分別造成油墨汙漬或形成一片模糊的圖案。
有時,在加蓋鈔票的流水號碼、職章、簽名、日期時,若注入油墨過多,亦會出現油墨汙漬 (以上說明參考自香港馬德和先生發表在《香港錢幣研究會刊》第12期的〈談錯體紙幣〉一文)。
以下是南部鈔友最近承讓給筆者一組共四張的八十九年版壹佰圓油墨汙漬連號鈔。
- Dec 07 Sat 2013 21:27
絕代雙驕 ─ 職章錯印的「雙總經理」與「雙董事長」變體鈔
紙幣在經過設計、刻版、審查、核定及層層把關確定可正式發行後,才開始大量印製,接著方能在市面廣泛流通。
但在鈔券大量印製過程中卻可能會因印刷、加蓋、裁切的某個小細節由於人為疏失或機器操作不當造成差錯,而有所謂「變體票」的產生。
一般常見變體票大概可區分為漏印、漏蓋、複印、複蓋、倒印、倒蓋、黏印、透印、摺印、遮白 (隔物漏印)、摺白、福耳、裁切移位、油墨汙漬、油墨不足、軋字、左右號碼或字軌不同、職章錯印、水印變體、破版、錯用紙張、錯印顏色…………等等。林林總總若仔細算算竟多達二十餘類。
而在「職章錯印」這個項目裡最為台鈔藏家們耳熟能詳與津津樂道就當屬民國五十三年壹佰圓版的「雙總經理」變體鈔。
- Dec 07 Sat 2013 20:46
「背面漏印圖案」的變體鈔
- Dec 07 Sat 2013 17:29
「職章及字軌票號加蓋移位」變體鈔
鈔券的印製首先是將大全張的鈔紙加印正面底紋及背面底紋,接著再印製正面主圖與背面主圖,最後才是加蓋職章與字軌票號。
而出現這些職章與字軌號碼加蓋移位的變體鈔,應都是出現在印製的最後一道作業程序,很有可能是送鈔紙加蓋職章與字軌票號時,紙張偏移沒有對正或摺疊所致。
移位的方式有上下移位、左右移位甚至倒印都有可能。若移位的程度越嚴重則越顯珍貴稀罕,如下圖這一張五十八年拾圓券其職章與字軌號碼加蓋往下移位的程度甚嚴重,可說是一目瞭然。
五十八年拾圓A025678W 職章與字軌號碼加蓋往下移位
- Dec 07 Sat 2013 15:30
兩則有關「裁切移位」變體鈔的新聞報導
下列這則剪報出自98年7月7日的《蘋果日報》A16版。
報導的內容抄錄如下:
桃園陳姓男子3年多前收到一張變體千元鈔,鈔票背面左上角數字1000印壞不完整,數字下半部反而出現在鈔票左下角(上圖) ,和真鈔不同,但昨拿到台灣銀行桃園分行跟樣張(下圖‧翻攝畫面)比對紙張、油墨及防偽,初步研判是真鈔,該行表示,通常變體鈔票是印製鈔票時出現的瑕疵品。
- Dec 07 Sat 2013 11:19
※「福耳」變體鈔 ‧
- Dec 07 Sat 2013 10:46
「褶白」變體鈔
摺白變體鈔成因:當鈔紙張進入印鈔機時,若紙張的橫切面出現有如「Z」字般的雙重摺疊,而摺疊內的紙張就會被遮蓋掩藏住,以致該部分沒能印上應有的圖案,現若將折疊的部分打開來看,此處便會呈現一道白線,算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變體鈔型式。
1. 第一組摺白變體鈔鑑賞:
舊台幣中央廠壹百圓連號券第一張摺白變體鈔正面 (票號:GZ693776)
- Dec 07 Sat 2013 09:51
「隔物漏印」變體鈔
隔物漏印變體鈔的成因:鈔券在印製過程中,若夾雜有碎紙片或其他異物不慎一起捲進鈔紙與印版之間,或鈔紙本身就黏附有一些雜質,導致鈔票上的部份圖案未能順利印上,而呈現空白或是只有底紋而沒有主圖的變異現象,謂之隔物漏印。
當然漏印的面積越大則越珍罕。同時,若異物如仍舊依附留存在鈔票的漏印處,那就更為難得了。
1. 第一組隔物漏印變體鈔鑑賞:
隔物漏印變體鈔三明治型式的連號券第一張 票號:A305184J(正常票)
- Dec 06 Fri 2013 11:20
左、右兩邊「票號不一樣」的變體鈔
這本發行於1995年,距今 (2013年12月6日)已快18年的《臺灣省文物藝術收藏學會創會紀念集》,是由現住台中市的鈔友張仲寶先生於民國93年4月3日贈送給筆者。
這本創會紀念集係彩色印刷全書共127頁,書中收錄34位家住台中市的文物藝術收藏家,每人挑選個人的收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些精品再編輯成冊。
收錄的內容計有古董、瓷器、字畫、水彩、油畫、奇石、雅石、雞血石、奇木、木雕、象牙雕、銅雕、天珠、玉璧、跤趾陶、茶壺、佛像、錢幣......等等,全書將近有一百五十幅的彩圖。
在這些琳瑯滿目的各式彩圖中,最吸引筆者注意的就是該書第44頁,由台中市籍的藝術文物收藏家李見興先生所提供一張五十三年版壹佰圓,但左、右兩邊票號並不相同的變體鈔彩色縮圖。
- Dec 06 Fri 2013 10:13
一張字軌、票號、職章之加蓋顏色深紅 字體粗濃的特殊鈔券
一張字軌、 票號、職章之加蓋顏色深紅字體粗濃的九十年版貳仟圓特殊鈔券
這張字軌及票號為AK400000YJ的九十年版貳仟圓整數號小趣味鈔,由於號碼並不討喜,故在南部某家郵幣社的透明玻璃櫃內已擺放多時,都一直乏人問津。
直至有一天老闆心血來潮,經仔細檢視一番才發現這張券鈔的字軌及票號與職章,其刷色似與同版式的一般鈔券有所不同,尤其是職章的部分更是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