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後,由於本省政、經情況特殊,原決定採用中央銀行印製之「台灣流通券」做為在台灣使用的區域性貨幣,但因當時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強力反對,故「台灣流通券」的實施計劃乃宣告胎死腹中不得不終止。

所以從國府派員接收後,一直到舊台幣正式發行的這七個月過渡期間內,台灣地區仍繼續沿用日據時代的「臺灣銀行券」做為暫時性替代貨幣。

35年5月20日臺灣銀行重新改組成立,並於三天後立刻發行第一批新款紙幣 ─ 壹圓伍圓拾圓,藉以取代光復後仍繼續在台灣沿用的「臺灣銀行券」。

這套新貨幣也就是日後大家所俗稱的「舊臺幣」

舊台幣發行不久,即因大陸方面軍事節節失利,台灣的政、經情勢亦連帶受到波及日趨不穩,導致通貨膨脹愈加嚴重。

為了因應實際需要,「舊台幣」的發行總額不斷暴增,鈔券面值與種類也一再加大和變更。

短短兩、三年內竟從當初只發行低面額的壹圓、伍圓、拾圓,迅速擴大到發行「本票拾萬圓」、「本票壹佰萬圓」等數種高額紙幣。

是時物價飛漲及通貨膨脹之嚴重由此可見一斑。

舊台幣橫式券連同直式本票先後共發行十一種面額十五種版式,其中舊台幣拾萬圓(非本票拾萬圓)則是唯一印好後卻因故未發行的特例。

此「拾萬圓未發行券」當初在印鈔廠剛印好,甚至整版大全張紙幣都還未裁切,就因幣制改革實施在即,遂立刻停止原發行計畫而封存在庫房裏。

目前市面所見舊台幣拾萬圓,推測應是當時少數業務相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截留大全張或幾方連後(有可能都是四方連),再以工具私自裁下佔為己有。

由於不依藉機器且匆促之間並未詳加規畫仔細測量,部分票品又因保管不當導致紙質泛黃,故鈔券正面圖案左偏、右偏、上移、下移甚至髒污、微裂、剪裁不平整或有鋸齒狀的情形都很普遍。

至今所見,除少數幾張有輕微摺痕外,大抵皆是未摺的全新票品(也曾發現少數幾張是五、六成新舊票)。

但真要找到一張圖幅端正、亮麗,絲毫沒有污損與瑕疵,令人十分滿意的全新券倒也不易。

此票印妥後歷經二十餘年,才在民國65年出版的《臺灣貨幣》一書中首度公開亮相 (票號AA013003)。 

「舊台幣拾萬圓未發行券」早期可說是一枚極其稀罕的珍鈔,不論品相新、舊張張都價值不菲。 

據83年11月18日《大明報》報導,成交價甚至曾高達50萬元 

 

01 

001:83年11月18日《大明報》有關「舊臺幣拾萬圓未發行券」的一則報導。  

 

民國87年2月間台北《全方位通訊拍賣目錄》出品一張約95新,票號AA003018的「舊台幣拾萬圓未發行券」,此票最後是以38萬元高價拍出(底價30萬元)。 

這則珍鈔成交之訊息經87年5月23日的《經濟日報》及國外其他華文報紙相繼引述報導後,曾在海內、外造成轟動。 

 

01 

 002:87年5月23日《經濟日報》有關「舊台幣拾萬圓未發行券」的一則新聞報導。 

 

在高價利誘下,馬上引發當初私自截留這些珍鈔的票主及其後代們之關注。 

為此大約在民國87年下半年起,錢幣市場就陸續出現一批數目不詳的「舊台幣拾萬圓未發行券」。 

據筆者多年來的追蹤統計,手中已登錄本版之票號共有37張(實際應不只此數)。 

這些號碼經整理歸納,發現全都分屬AA0030★★、AA0130★★、AA0430★ ★、AA0530★★這四組號碼群。 

由於這些票主並非專業的幣鈔收藏家或錢幣商,故不諳錢幣市場之運作機制及交易手法,當時竟拿著該批未發行券的正票或彩色影本到處兜售或委託寄賣。 

由於太過張揚以致一時之間流言四起,大家都不知這些紛紛出籠的「後門貨」究竟還有多少? 

許多原本躍躍欲試的藏家見此光景,也戒急用忍暫採觀望態度不敢貿然下手。 

另據筆者所知,除已曝光並裁切成單張的數十枚「舊台幣拾萬圓未發行券」外,存世尚有幾組未分割的「四方連」 

其中某位原票主逝世後,將先前所擁有的票品分成若干份,再遺由其幾個子女分別收藏保管。 

這些擁有四方連的其中一個新票主,在92年6月間首度將手中一組四方連拿去「奇摩幣鈔拍賣網站」公開標售。 

但因不諳市場現況,仍沉醉在昔日之高檔行情而不自覺,竟定出200萬元的天價以致乏人問津而流標。 

半年後,同一組四方連又刊登在92年10月出刊的第17期《東南郵訊》封面。  

 

東南 

003:刊登在第17期《東南郵訊》封面的「舊台幣拾萬圓未發行券四方連」。 

 

這組四方連的底價雖已降為70萬但還是因定價略高而流標,最後是經私下議價才順利賣給北部某藏家。 

惟成交後,據瞭解該組「四方連」隨即被拆為四枚小單張,不久馬上就在北部某郵幣社及另一家拍賣目錄上先後出現。 

此外,據知還有幾組四方連目前已隨部分新票主移民海外,而暫時棲遲在美、加等地。 

根據上述已出現分屬四組號碼群的一些單張票號,及拍賣網站和幣鈔通訊拍賣目錄所出品之「同一組四方連」(第17期《東南郵訊》),與筆者親眼所見另一組由友人珍藏的四方連,發現在六十幾年前可能是同時、同地被相同幾個人所截留下來的這批未發行券,分析其排列並非雜亂無章,經整理後發覺原來竟有脈絡與規律可循。 

首先探討未裁切前,這些整版「舊台幣拾萬圓未發行券」究竟是幾方連? 

刊登在第17期《東南郵訊》封面上之「舊台幣拾萬圓四方連」其票號依序分別是AA003012、AA013012、AA043012、AA053012,其排列如附圖一

 

11 

004:編號012的四方連。 

再檢視筆者手中另一組由鈔友所贈的四方連彩色影本,發現字軌及前三碼都和上述第17期《東南郵訊》的四方連一樣,分別是AA003、AA013、AA043、AA053,差別處只在於後三碼。 

第17期《東南郵訊》後三碼是012,而筆者手中這組四方連彩色影本的後三碼是014 

我們不妨把012及014分別當做這兩組四方連的編號,亦即「編號012四方連」及「編號014四方連」。  

 

10萬 

005:編號014的四方連。 

 

確定這兩組四方連原是各由不同的兩個大全張所分割而出,其排列之規律恰可歸納整理成附圖二 

22   

10萬 

006:熱心鈔友提供的編號014四方連彩色影本。  

 

001 

007:AA003014的左上角有裁切線。 

 

 

002 

008:AA043014的右上角有裁切線(邊紙也甚大) 。  

 

現從這組「編號014四方連」的彩色影本來分析,四方連左上方的AA003014其左上角有裁切線;四方連右上方的AA043014其右上角亦有裁切線且右邊的邊紙甚大 (第17期《東南郵訊》的那組四方連其右邊之邊紙亦甚大) 

故據此研判,未裁切前的大全張應只有兩個直行

根據附圖二筆者大膽推測,此四方連之下方,在未裁切前應還有另一組四方連,其排列如附圖三 

33    

現若將附圖二、附圖三再拼湊在一起合而為一,所形成的附圖四就是一組看來顯得完整,而且排序也較符合邏輯的八方連 

44   

附圖四的票號排列分布圖,可推知這些「舊台幣拾萬圓」在尚未裁切前的整版大全張應該都是八方連 

據此筆者試做如下說明: 

目前已出現「舊台幣拾萬圓未發行券」的四組號碼群,毫無疑問都是從整版大全張的上半部四方連所分割而出。 

這些市面所見,目前已確知的單張及四方連其字軌和前三碼固定都是AA003、AA013、AA043、AA053(僅就目前已發現與筆者掌握的票號分析所得)。 

其中每一整版大全張的各枚小單張之末三碼都一樣。例如:排在最上面的第一組大全張所有8枚小單張末三碼全是相同的001(可視為編號001的八方連)第二組大全張所有8枚小單張末三碼都是一樣的002(可視為編號002的八方連)接著以後幾組大全張的8枚單張其末三碼依序分別是003、004……,直至排序到第一百組的大全張其8枚小單張末三碼也應為100(可視為編號100的八方連) 

最後待整批一百組八方連大全張都印妥排好後,再一一裁切。每組整版大全張若有幾枚小單張就可裁成幾疊,例如:該版大全張若只有八枚小單張(八方連)就可裁成八疊。 

每疊末三尾從最上面001排印到100剛好是一百張,經核算確定無誤後,再束成一整疊包裝好(八方連是八疊,每疊100張共800張)。 

現筆者手中多年來抄錄,有票號可查的「舊台幣拾萬圓未發行券」共37張。 

這37張「舊台幣拾萬圓未發行券」若根據票號及其印製與排列的情形推估,「最少」是從「15組四方連」分別裁切而成。 

據手中的票號資料統計得知,這「15組四方連」的末三尾固定票號分別是:003、006、007、012、014、018、032、033、034、035、036、037、038、039、040。 

可確知目前所出現的「舊台幣拾萬圓未發行券」都是出自上述那「15組四方連」。 

每組四方連內有四枚小單張,那推算「15組四方連」最少也應有60張 

但目前僅出現37張,推算最少可能還有二十幾張的票號至今尚未曝光。 

當然最初從印鈔廠被私自截留下來的四方連應該還不只此數,所以並不排除日後還有可能再出現非上述「15組四方連」的一些新票號。 

本文所探討「舊台幣拾萬圓未發行券」的票號分布圖及排列規則,主要是就目前已知單張及少數存世已曝光幾組四方連的票號所歸納而得。 

當然舉一可以反三,聞一亦能知十,爾後若有新票號或新的號碼群出現,想必亦可做如是之推測。

「舊台幣拾萬圓未發行券」票號統計:

http://long11281128.pixnet.net/blog/post/350100719 

●此文於2014年2月20日發表在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