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銀行券圖文賞析》自序 林永隆
貨幣的源起、印製、發行、流通,與人類歷史和日常生活可說極其密切。
從小就對古今中外歷史充滿興趣,1984年年初,又恰在某個機緣的引導下,開始醉心於臺灣紙幣之收藏與研究。
如今剛好能將「歷史」與「紙幣收藏」這兩種原屬不同領域的興趣結合在一起,對編者個人而言,真是一件「如魚得水」的幸事與樂事。
屈指算一算,收藏臺灣系列紙幣至今(2014年)倏忽竟已屆滿三十年。
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利用課後閒暇之餘,從事研究、玩賞這些琳瑯滿目的各式紙鈔,常自覺是平淡生活中最令人感到愉悅的一項消遣嗜好,而長期悠遊其間更為自己增添許多知識和人生樂趣。
基於對臺鈔收藏的那股無比熱忱與興趣,編者個人已先於2011年11月獨力完成有關臺灣紙幣研究的第一本著作 ─ 《光復後台鈔圖文新錄》。
此書內容係以光復後的「舊臺幣」與「新臺幣」為主(含外島券)。
2011年11月出版此書時也曾構思,要將光復前另由「株式會社臺灣銀行」發行的「臺灣銀行券」亦包括在內。
但因出書時間緊迫已無餘暇補寫,加上「臺灣銀行券」的相關資料是時收集尚不夠齊全,而《光復後台鈔圖文新錄》一書預估更已厚達五百餘頁。
幾經考量,顧及諸多客觀條件與種種外在因素皆不甚適合的情況下,合併出書之舉只好暫且擱下作罷。
《光復後台鈔圖文新錄》發行至今,一眨眼已快屆滿三週年。
在此期間,非常感謝各地泉商與鈔友們的熱忱支持,訂購及買書的讀者除遍及臺灣各縣市外,還包括海外的中國大陸、香港、美國、澳洲……等地。
此外,拙作還曾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審查小組」評定為102年「非使用政府預算推廣性書刊類」第一名 ,並於2013年9月12日至位於中興新村的國史館接受頒獎表揚(獲頒獎狀及獎金三萬元)。
獲獎之肯定,加上有意進一步建構臺灣系列紙幣著作的「完整性」,所以考量再出版一冊有關「臺灣銀行券」專書之想法,就一直縈繞在腦海未曾稍歇。
第一本鈔書出版後,受到好友謝錫煌先生的鼓勵與強力支持,兩人經一番詳細討論,遂決定整合彼此的幣鈔藏品與手中資料,合力再編寫一冊專門介紹日本時代的紙幣專書 ─ 《臺灣銀行券圖文賞析》。
出書的理想終於付諸實際行動,則是從今年年初(2014年)才正式展開。
新書可說是舊著的「姊妹作」,也是其「前傳」。
環視目前海內外有關「臺灣銀行券」的各種版本專書,大都「有譜無文」。
現今有意再出版一本與眾不同的「臺灣銀行券」專書,若想有所創新不落俗套窠臼,又需「深度」、「廣度」兼具,則勢必要有一番突破傳統的新思維、新作為,方能完成。
書名既定為《臺灣銀行券圖文賞析》,因此在「鈔圖」部分,務必盡力尋求詳實完整。
根據主編謝錫煌先生的構想,將從整個系列的第一枚「銀券壹圓」起,到「武尊千圓券」止,合計共二十二版「臺灣銀行券」的所有「記號」,全都以「原吋彩圖」或「略縮」之方式,洋洋灑灑一一羅列刊錄於本冊專書中。
為此,光是採用的「紙幣彩圖」就將近四百張。本書所採用這些完整且成套的各版「臺灣銀行券」,絕大部分都是主編謝錫煌先生苦心收集多年的珍藏與精華。
書中將「臺灣銀行券」各版紙幣所有記號的彩圖全都一一呈現,此舉雖非「絕後」,但一定是「空前」。
不過也因理想設定太高,而遇到一些瓶頸及困難。
例如發行於1933年7月的「昭和甲券壹圓」,雖屬「臺灣銀行券」中最普通、最常見之票品,但此版鈔券由於發行量甚大(共發行九十二組記號,其中75、76、77這三組記號似未印製發行),因此若真有心要集全一套完整共八十九枚的「昭和甲券壹圓專輯」,也非易事。
本書主編謝錫煌先生的「昭和甲券壹圓專輯」,不論品相新舊已集有八十八組不同記號之原票。但尋覓多年,直至出書前還獨獨欠缺一枚「記號9」的甲券壹圓才算成套。
在「電腦」及「印刷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代,想以「黑箱作業」之方式,於螢幕上改改「記號」或「票號」藉此矇混過關絕非難事。
但我們還是堅持採用「真品實物」,絕不變造做假。
後經多方徵求,終獲南部熱心鈔友莊先生不吝提供「記號9」的甲券壹圓實物圖片,做為出書之用。
鈔友的鼎力協助,也總算能不悖出版本書之初衷與對原則的堅持。
如前所述,現今已出版有關「臺灣銀行券」的各種專書、目錄,大都是「有譜無文」,亦即結合鈔圖的相關文章敘述,一向欠缺不多見。
基於個人出版第一本臺鈔專書的經驗,所以當編輯此書時,也想依照《光復後台鈔圖文新錄》之前例,每一種版式就撰寫一篇詳盡的專文加以介紹。
為了搜尋寫作資料,除大量參考學者、前輩的相關幣鈔著述外,編者還曾多次到臺北市「國家圖書館」、新北市中和區「國立臺灣圖書館」、臺中市「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及南投中興新村的「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中興分館」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找尋專書、文獻與資料,並先後列印六、七份與幣鈔研究相關的「碩博士論文」,認真閱讀勤做筆記。
在這段埋首研讀專書與文獻資料的過程中,個人覺得受用最大的參考書籍,就屬由「前臺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袁穎生先生苦心編著之《重修臺灣省通志券四‧經濟志‧金融篇》、《臺灣光復前貨幣史述》這兩本與臺灣貨幣相關的學術性著作。
早在編寫《臺灣銀行券圖文賞析》之前,袁先生這兩本分別出版於1993年與2001年的學術性巨作,就已是編者個人多年來撰寫鈔文時,最常引用及參考的重要書籍。
2011年1月4日,袁先生的長公子在編者個人部落格曾留言回應:「謝謝你有刊出我父親的生平,怹老人家已於2009年仙世。家父曾感嘆怹的著作較為冷門,您有心閱讀,身為人子,向您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與謝意。」
3年前,當我第一次看到袁先生這則留言時,內心真是澎湃激動感慨萬千。
隨後並立即在部落格回覆如下:「袁先生您好:令尊的大作一直是我從事研究與寫作的重要參考。真的非常感謝怹老人家對我的啟發,讓晚輩受益良多。本來還甚盼望怹老人家的大作能再出版,繼續造福後學晚輩,如今都恐成「絕響」了!」
袁穎生老先生對臺灣貨幣之研究貢獻甚大,但在著書及從事學術研究的路上則是踽踽獨行,自感甚為孤單。
而我卻何其有幸,從不覺得寂寞。
多年來在出書及撰寫鈔文的過程中,常得到許到前輩、鈔友的鼎力支持與提供寶貴資料。
例如出版這本《臺灣銀行券圖文賞析》時,除了結合我與另一位主編謝錫煌先生的全部藏品外,還先後得到臺北陳仁厚先生、莊滿禎先生、蘇健章先生、曾文鴻先生、黃文勇先生、黃星輝先生、吳翰儒先生、臺中石一生老師、呂忠村先生、洪啟耀先生、楊川明先生、蔡志隆先生、彰化張敦智先生、游乙剛先生、南投簡俊德先生、簡福枝先生、高雄莊文澤先生、謝欣宏醫師,東京江上龍先生……,不吝提供個人藏品、收藏經驗與寶貴資料共襄盛舉,在此亦一併致上誠摯的感謝之意。
此外,更要謝謝內人─ 洪梅炤老師,多年來無怨無悔的寬容與絕對支持,讓我毫無後顧之憂。
貨幣之流通、使用,和一般百姓的日常生活可說息息相關。相較於其他各式收藏項目與種類,「錢幣」應是當中最生活化、最平民化的通俗收藏。
撰寫此書時,編者個人除參考大量的學術性著作外,還閱讀好幾本描述日本時代的一般性書籍。經由這些文獻史料、參考書籍的匯集、統整、引用,除藉以讓書裡所點繪的相關歷史背景與史實有所依據外,還嘗試勾勒出一般庶民百姓的生活輪廓,並多方引述當時之物價、薪資與現今做為比對,讓讀者們據此能有更深入與具體的瞭解及認識。
此外,主編謝錫煌先生還透過其人際脈絡,數次下鄉拜訪地方耆老做田野調查。
經由與地方耆老的訪談聊天,多方瞭解當年先民使用「臺灣銀行券」的部分實況,並勤做筆記認真記錄,做為出書之重要參考。
這些點點滴滴的耕耘努力,就只期望本書不僅是一本單純之幣鈔專書或美觀的鈔票目錄而已,更是一本「有血有肉」的庶民日誌與描述民生百態的浮世繪。
寫作出書,古人謂之「名山大業」。
曹丕在〈典論論文〉也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此外,古人亦將「立德」、「立言」、「立功」列為三不朽。
在印刷事業還不十分發達,教育仍不普遍的古代,出書立說是何等重大的一件盛事,豈可不慎歟!
直到現在,這種嚴謹的態度還是依然,不可疏忽。
出書前恰在「立夏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樓下客廳,看到一幅名人字畫,畫作上寫著:「一日之計種蕉;一歲之計種竹;十年之計種柳;百年之計種松;百世之計種德;千秋之計著書」。
當凝視字畫上最後一句 ─「千秋之計著書」這六個大字時,不禁心有所思,除深刻體悟出書立說的特殊意義外,更警惕自己責任之重大。
歷經一年多的籌畫,抱持戰戰兢兢的慎重態度埋頭寫作,《臺灣銀行券圖文賞析》終於在2014年年秋末宣告完成。
此書的出版只是「拋磚引玉」做為開端,希望能藉此吸引更多的藏家、學者專家相繼接力,大家一起投入心血進行研究及發表心得寫作,使「臺灣銀行券」這個區塊的研究成果,能因此更加豐碩與燦爛,是所願也。

 

●此文於2014年9月7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14年9月7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隆 的頭像
    阿隆

    鈔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