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是臺灣貨幣史上由官方正式發行的第一種紙幣,甚具歷史意義與文獻價值,在歷史定位上,堪稱為臺灣紙幣之始祖。

官票

臺灣紙幣之始祖 ─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
這枚國寶級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發行緣由係與同治元年(1862年)發生在臺灣中部的「戴潮春事件」,有極密切之相關。
這起發生於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與先前的「朱一貴事件」(1721年‧康熙60年),及「林爽文事件」(乾隆51年‧1786年),合稱為清代臺灣三大民變。
三大民變中,戴潮春事件歷時最久(1862年 ─ 1865年),波及範圍亦甚廣。
當時戰亂發生地區,主要在臺灣中部彰化、臺中、斗六、嘉義一帶。
戴潮春事件雖未直接影響臺灣南部,但臺南當地由於官方庫銀即將用完故而軍需告急。
依據連橫《臺灣通史》書中所述:「同治元年,彰化戴潮春起事,北路俱亂,兵備道洪毓琛駐郡籌防,協款未至,請兵請餉,日不暇給,乃向 (英商)德記洋行借款十五萬兩,約以關稅抵還,不足,又行鈔票,臺灣之借外債始於此。」
是時為因應戴潮春事件,官方除向外商借款外,又發行鈔票。」
發行這款鈔票之緣由,是清廷特別為此成立的軍事機構 ─ 「臺灣籌防總局道府」,下令要求臺南當地巨紳殷戶配合「出銀單」,亦即「發行銀票」,藉以協助官方籌措平亂所需之軍餉。
1865年,戴潮春戰敗被俘並遭就地正法。
戴潮春死後,其位於現今臺中市北屯「四張犁庄」的三十多甲農田全遭清廷「抄封」,並轉租給附近農民耕種。
依家住臺中四張犁的鈔友游先生撰文所述:「戴的故宅佔地廣大,理應可以成為臺中市的古蹟,可惜因多次轉手而失原貌,70年左右並被拆除改建為一般樓房而片瓦不存。」(參見游清松先生編著《錢幣世界》書中的第一篇文章 ─ 〈抄封地與龍銀〉第 1頁)
根據民間傳說,戴潮春死後陰魂不散,每到夜半時分,當地耕種的農民經常看見他的冤魂在農田四處走動,因為這些田地曾是他所擁有,他不甘心,也不捨得這些財產全遭查封。
當地農民在驚懼之餘,為了安撫戴潮春的冤魂,又惟恐清廷得知,就在其農田及住家庭院上,安奉了「戴恩公神位」,並在埋屍處偷偷放置三顆石頭做為標示。
後來因崇德路修建工程,舊址只留下一顆石頭。
1970年代,當地的民眾在石頭旁興建一座名為「合福祠」的「土地公廟」(廟址:台中市北屯區仁美里豐樂路17-20號)。
「合福祠」裡供奉的神像與眾不同,不是一般常見造型「福泰」的土地公與土地婆。
裡面所供奉是查封公、查封婆 (戴潮春夫婦)之金身,而且是頭戴王冠、冕旒的王爺造型,以紀念曾自封為「大元帥」的戴潮春,並將原先祭祀的那塊石頭做為「墓碑」形狀,供奉於廟旁,藉土地公之名庇護鄉里。

25436211_2063612340539233_1521049877_n

位於小巷內的「合福祠」(拍攝於2017年12月5日)。  

 

24829091_2058437991056668_982989560_n

「合福祠」(拍攝於2017年12月5日)。    

 

24824528_2058437887723345_1567532059_n

「合福祠」(拍攝於2017年12月5日)。        

 

800px-合福祠神像

「合福祠」所供奉是戴潮春夫婦(查封公、查封婆)之金身。    

 

24726963_2058438067723327_2085606060_n

神龕旁的石頭原是標示戴潮春埋屍處(原有三顆現僅存一顆)。
前幾天特地從南投草屯,和老婆大人專程到二十幾公里之遙位於臺中市北屯區仁美里豐樂路小巷裡的這座「合福祠」拍照並做田野探查,藉以印證與臺灣貨幣相關的這段史實。
這種有關臺灣貨幣研究的田野探查目前只是一個新嘗試、新構想,以後擬定的寫作計劃尚有:臺北市中山堂篇(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最早本店與銀券壹圓)、臺南市大天后宮(臺灣民主國與臺南官銀票)、圓山大飯店(臺灣銀行券與臺灣神社),淡水水上機場遺跡(臺灣銀行券武尊千圓紙幣)、金門莒光樓(金門、馬祖58年版伍拾圓紙幣)、臺南市石鼎美古宅(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屏東鵝鑾鼻(新臺幣50年版紅色伍圓與棕色伍圓紙幣)、西螺大橋(新臺幣49年版藍色拾圓與紅色拾圓紙幣)......。

●此文於2017年12月16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17年12月17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lon/posts/20636131772058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