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109年10月)專程到臺北參觀一項展覽。
當天搭乘高鐵北上到板橋站,再轉搭北捷板南線。
參觀展覽前,因時間尚充裕,所以先順道繞至重慶南路逛書局。
那一天在「三民書局」以「三倍券」連同現金花費約1200元,共買三本書,其中一本是由金門縣文化局出版的《重塑金門後浦城》(附圖一)。
123566507_2860480517519074_7412257161036587188_n.jpg
附圖一:《重塑金門後浦城》封面(作者:楊育瑛先生)。 
金門縣政府目前轄下有三鎮與三鄉,三鎮是金城鎮、金湖鎮、金沙鎮,另外的三鄉是金寧鄉、烈嶼鄉、烏坵鄉。
上述金門縣六個鄉鎮中,當以「金城鎮」最為繁榮熱鬧。
「金城鎮」古稱「後浦」,位於金門西南隅,是目前金門人口最密集的一座城鎮。
「後浦」這座聚落早在唐宋時期即頗具規模,城中至今仍保留許多歷史古蹟、閩南古厝及洋樓,具有日本大正時期風格的模範街,更是金城鎮最美麗的一條商店街。
民國101年,交通部觀光局為推展臺灣鄉鎮在地特色及觀光發展,特地舉辦一項票選活動,票選結果「後浦小鎮」(金城鎮)榮獲「臺灣十大觀光小城」。
臺灣地區於民國76年7月解嚴,金門則是遲至81年11月才解嚴,並自民國82年2月開放觀光。
為彌補早年服兵役時未曾去過金門,因此從民國82年年初金門開放觀光至今(民國109年),我已先後三次到金門旅遊,投宿之旅店恰好都在最繁榮熱鬧也是金門地區政治與經濟中心的「金城鎮」。
對「金城鎮」之印象堪稱美好深刻,那天在三民書店翻閱《重塑金門後浦城》時,又發現書中有不少可供日後寫作的引述資料,故隨即決定買下此書做為撰文參考之用。
茲舉一例,在書中第422頁,就有一段內容恰與我目前正研究也甚感興趣的金門外島鈔票有關。
現將書中第422頁這段相關內容全部抄錄如下:「民國四十一年間,政府顧及戰地情況特殊,乃由臺灣銀行代理中央銀行發行印有金門地名鈔券,同時實施不得攜出金門地區使用的管制措施,使戰地金融自成一種獨特體制。長久以來,軍民離金赴臺時,需另兌換無地名之新台幣,方能使用,極為不便。直到民國七十八年經縣籍立委黃武仁(附圖二)多方爭取,在各級長官的竭力代民請命下,金融主管單位終於同意改弦易轍,自九月一日起,臺灣銀行金門分行不再發出加蓋地名之鈔券,原市面流通者,一經回流後即行銷毀。」
123296528_2860463964187396_7361808500054057363_n.jpg
胡璉將軍在他擔任第一任金防部司令期間曾以「粵華合作總社」名義,於民國39年4月17日(距今已有70年歷史)發行一組具有「軍票性質」並僅限金門地區通用的特殊鈔券 ─「粵華合作總社銀幣流通券」。
「粵華合作總社銀幣流通券」歷經2年13天,於完成過渡時期的特定任務後,在財政當局「統一幣制」之要求下,自41年4月30日停用,並以「1元銀幣流通券兌3元新臺幣」比率,由「金防部粵華合作總社」及「聯勤第六財務組」會同「臺灣銀行金門通匯處」辦理收兌作業。
此套鈔券作廢停用後,就在第二天(41年5月1日)另由臺灣銀行開始發行限金門地區通用的第一批新臺幣鈔券。
此後,金門地區只准行使加蓋「金門」地名之新臺幣,正式開啟「加蓋外島地名鈔券」長達三十幾年的流通機制。
臺灣銀行早期曾在金門(41年5月1日)、馬祖(48年11月1日)、大陳(42年1月1日)等外島地區,先後發行過三種在鈔券加蓋外島地名(金門、馬祖、大陳)的新臺幣鈔票。
當初何以大費周章,另在新臺幣鈔券加蓋這些外島地名(金門、馬祖、大陳),以便與臺灣本島的紙幣有所區隔?
蓋因當時海峽兩岸尚處劍拔弩張的緊張軍事對立狀態,戰爭隨時有一觸即發的可能!
當局考量這些位於最前線的外島,若由於軍事失利而淪入對方手中,這些原本加蓋外島地名僅限當地流通的新臺幣鈔票,就可立即宣布作廢停用 ,而不致被敵方拿來做為干擾臺灣金融經濟的利器。
這項「防患措施」,在金馬等外島地區實施長達三十幾年。
直至民國78年9月1日起,考量兼顧發展外島經濟及便民的原則下,這些原本加蓋「金門」、「馬祖」字樣的外島地名券,在當局採「只收不發」之政策下,逐漸收兌回籠銷毀不再外流。
此外,並接續全面流通和臺灣本島一模一樣「不加蓋地名」的紙幣。
上述這些加蓋「金門」、「馬祖」外島地名的新臺幣鈔票,是直到民國91年7月1日起才全面停用(限大陳地名鈔早於民國44年3月14日已宣布停用)。
民國41年5月1日起,金門地區開始印發使用加蓋外島地名之鈔券,當時外島軍、民欲前往臺灣者,需持兌換證到臺銀金門分行或其指定處所兌換無地名貨幣,其中一部分得免費匯款,匯兌金額均受限制。
雖然有所管制,但當時這些加蓋外島地名的新臺幣鈔券,還是偶有一小部分「不慎」流入到臺灣民間。
這些外島鈔券因不能直接在臺灣本島使用,以致造成在臺灣的持有者諸多不便與困擾。
印象很深刻,就是以下這件事。
「附圖三」這張自藏的61年版金門壹佰圓無組記紙鈔,正式發行日期是民國64年8月15日(C組記發行日期是68年1月5日)。
125228119_2871411486425977_1581215369768063337_o.jpg
這版金門壹佰圓無組記紙鈔發行通用時(距今已四十幾年),我是才十幾歲即將畢業的國中生。
記得大約在民國65年左右,有一次家母「不慎」收到一張金門壹佰圓紙幣,由於鈔票正面加蓋「限金門地區通用」,因此不能在臺灣本地使用(需拿到臺銀兌換等值貨幣)。
當時紙鈔最大的面額是「壹佰圓」,幣值非常大。
民國69年8月我剛自師專畢業那年,一位初任教職的師專生起薪是九千多元(民國69年7月我在高雄衛武營剛入伍服兵役受訓時月薪是1500元)。
再往前推四年,在民國65年左右,一位剛畢業初任教職的師專生起薪大概是五、六千元左右。
一向勤儉的母親,當她不慎收到這張幣值那麼大又「不能」直接使用的佰圓大鈔時,臉上那股懊惱不快的表情至今仍深印在腦海揮之不去。
這種加蓋外島地名的特殊鈔券,對外島經濟發展與軍民的日常生活確實帶來諸多不便與困擾。
因此隨著政府宣布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加上當時金門縣籍立委「黃武仁」和各級長官的竭力請命,自民國78年9月1日起,考量兼顧發展外島經濟及便民的原則下,這些原本加蓋「金門」字樣的外島地名券,當局係採「只收不發」之政策逐漸收兌回籠銷毀不再外流,並全面流通和臺灣本島一模一樣「不加蓋地名」的紙幣。
在上述《重塑金門後浦城》(附圖一)書中提及的這位金門縣籍立委黃武仁先生(附圖二),一般人可能較不熟悉,經上網搜尋將結果整理如下:
黃武仁曾擔任省立金門高中校長,於1986年、1989年代表中國國民黨在福建省選區(金、馬地區)當選兩屆金門縣立法委員(當時立委任期一任是3年),解嚴後不再尋求連任。
廢止「外島地名券」政策,主要是時空改變及官方面對實際狀況的現實考量,當然民意代表「推波助瀾」為民喉舌也是功不可沒
從《重塑金門後浦城》一書之記述,瞭解當初有關取消金門鈔券加蓋金門地名的一些緣由,並藉著本文將這段較不為人所熟知的歷史聊記一筆以傳後世。
 
●此文於2020年11月15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20年11月15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lon/posts/pfbid02EQfL8CySvgzPdbBXHciwuCQH2epp8Ran1wHow4FkmTKtEAFnCLnXjCPVLvQwba34l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隆 的頭像
    阿隆

    鈔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