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一」是日本時代「繪葉書」(日文的風景明信片),圖片內容是分列在臺灣神社新參道兩旁數十座井然有序的「石燈籠」。
001.jpg
由於畫面並無人、車可供互相比較對照,因此一眼望去似還未能具體感覺到這些造型幾乎一模一樣的「石燈籠」究竟有何特殊或壯觀之處!
「附圖二」是我與「石燈籠」的一張合照,拍攝於2020年6月11日下午,地點在「圓山自然景觀公園」。
002.jpg
「圓山自然景觀公園」位於臺北捷運淡水線「圓山站」附近,離開捷運站後約需走十幾分鐘即可到達。
「圓山自然景觀公園」前身是「圓山兒童樂園」,在1991年改名為「兒童育樂中心」。
數年前隨著「兒童育樂中心」遷移,園區經大肆整修後改為現在的名稱 ─ 「圓山自然景觀公園」,並於2019年6月15日重新開放,目前採免費入場供民眾自由參觀。
景觀公園內還保留昔日「兒童育樂中心」時期的「摩天輪」以及「旋轉木馬」這兩座大型遊樂設施,供大家拍照留念,並讓來訪民眾徜徉在寬廣的大草坪,回憶起過去點點滴滴的歡樂時光。
當天(6月11日)離開圓山捷運站從臺北廣播電臺(圓山派出所)旁的景觀公園入口處直接進去,經過園區內古色古香的閩式建築群 ─「昨日世界」,再走數分鐘在不起眼的路徑旁,就會看到百年前的龐然大物也是目前全臺碩果僅存的這座「臺灣神社石燈籠」,仍直挺挺佇立著。
由於下午時刻天氣炎熱遊客不多,枯等約10分鐘才有一群散步的婦女從旁經過,很高興央請其中一位女士為我與這座「臺灣神社石燈籠」拍照留念(附圖二),做為撰文時參考佐證之用。
和「臺灣神社石燈籠」許多早期舊像片相比對,「石燈籠」底座原都有兩層,但現今這座「臺灣神社石燈籠」卻僅剩一層底座,因此眼前的實景應比當年的原貌原樣略低一些。
身高171公分的我,站在這座龐然大物原本應高約4.5公尺是目前全臺僅存的一座「臺灣神社石燈籠」旁,兩相比較還是有一種「小鳥依人」不成比例之感!
由於熱衷收集日本時代的「臺灣銀行券」,五年前因撰寫《臺灣銀行券圖文賞析》一書(2014年11月出版 ),而對「臺灣銀行券」正面主圖 ─ 「臺灣神社」的歷史及遺留之殘跡都甚有研究興趣。
以下僅就個人所知,細說從頭漫談「臺灣神社石燈籠」的典故,藉以讓大家了解它的來龍去脈。
位處劍潭山丘的「臺灣神社」,是在第四任臺灣總督 ─ 兒玉源太郎任內的1901年2月開始動工,同年9月26日完工,一個月後的10月24日舉行落成典禮。
社格屬「官幣大社」的「臺灣神社」,又稱「臺灣總鎮守」,是日本時代全臺各地陸續興建將近兩百座大小神社中,層級最高(官幣大社)也是最重要的神社,堪稱是統轄臺灣各地守護神的一座總社。
「臺灣神社」依興建之先後,又可分為以臺北圓山飯店現址興建而成的「第一代臺灣神社」(1901年完工),與後期興建的「第二代臺灣神社」(1944年完工)。
「第二代臺灣神社」又稱「新境地」,遺址就位在現今「中央廣播電臺」至「圓山聯誼會」之間。
1944年(昭和19年)6月17日增祀「天照大神」後,「臺灣神社」自此改稱為「臺灣神宮」。
由於「臺灣神社」創立之初就已被列為近代社格制度中層級最高的「官幣大社」,因此從「臺灣神社」更名為「臺灣神宮」,這只是社號(名)之「改稱」而非如中文維基百科所述的「昇格」。
改稱後的「臺灣神宮」,其範圍已涵蓋舊有的「第一代臺灣神社」與剛興建完成的「第二代臺灣神社」。
因此若只將「第二代臺灣神社」單獨稱做「臺灣神宮」,而未將「第一代臺灣神社」亦包含在神宮範圍之內,是錯誤的敘述與認知。
「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歷經 7年建造,於1944年落成並準備啟用。
但就在「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即將落成啟用前夕的1944年10月23日傍晚,一架原擬在松山機場降落的日本『陸軍運輸機』因空難失事恰好就迎頭撞毀在劍潭山山腳下的「第二代臺灣神社」境內。
飛機失事爆炸引發之猛烈大火,導致「新境地」遭受極嚴重的破壞毀損。
有關飛機失事日期,另有一說是1944年10月25日(參閱中文維基百科)。
但依多方查證並參考相關文獻史料及當時的報紙(參見1944年10月24日《朝日新聞》第二版),飛機失事撞毀「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的正確日期應是10月23日無誤,絕非如中文維基百科所述之10月25日。
此後,直到二戰爭結束,臺灣總督府已無餘力籌資鳩工再重新修建、復原這座慘遭燬損的「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
在日本官方大力宣導下,位於圓山飯店現址的「第一代臺灣神社」之舊照片與明信片,目前只要上網搜尋,相關圖片、影像俯拾皆是不足為奇。
但這座興建剛完工不久就遭燒毀破壞的「第二代臺灣神社」 (新境地)則不然,完工後還未公開曝光也來不及對外大力宣傳就不幸胎死腹中,故至今存世所見「新境地」的照片極為稀少罕見。
「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之殘跡,目前只見圓山聯誼會停車場旁的「春日型燈籠」下半部底座(附圖三:照片中的上半部係後製原為木造),及圓山聯誼會游泳池旁的一段石垣(附圖四)。
003.jpg
 
004.jpg
位在圓山飯店現址的「第一代臺灣神社」,在二戰期間大致維持原貌,並未遭戰火明顯波及。
臺灣光復後,基於政治考量,許多「第一代臺灣神社」的建築及遺跡,或遭拆除或被搬遷至他地另外保存。
目前倖存較有名的「第一代臺灣神社」遺跡,大致有三峽清水祖師廟正殿的八根聯柱(以第一代臺灣神社之鳥居雕鑿而成)、百年金龍(保存在圓山飯店金龍廳)、三對石獅(分別保存在228公園急公好義牌坊前、劍潭公園及圓山飯店前大廣場)、一對銅牛(保存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前廣場)、獻納砲(保存在國軍歷史文物館)、石燈籠(目前保存在「圓山自然景觀公園)。
上述幾個臺灣神社(臺灣神宮)之殘跡,這幾年除「石燈籠」外都已一一親自參觀見識過。
因此安排專程前往參觀這座全臺碩果僅存的臺灣神社「石燈籠」,應是研究臺灣神社殘跡的最後一塊拼圖也是所要達成之最後目標。
「石燈籠」是構成神社的基本造景元素之一,大都配置在參道兩旁,主要功能有導引、裝飾及照明之用。
當時「臺灣神社」從進入明治橋開始算起,到「拜殿」止,在參道兩旁立有三百五十餘座石燈籠,這些石燈籠一眼望去既莊嚴、整齊且壯觀(附圖一)。
雖然各地神社的「石燈籠」在全臺有些地方還保留一些,偶爾可見不算稀奇,但原本專屬「臺灣神社」的三百五十餘座「石燈籠」,目前就僅保存剩下這一座(附圖五),因此自有其不同的歷史意義與特殊價值。
005.jpg
數年前,從媒體報導得知在臺北尚保存一座「臺灣神社石燈籠」,這則訊息不禁引發我莫大的探究興趣。
因此擇定在兩年前的2018年8月7日早上,專程搭高鐵北上再轉乘北捷淡水線至圓山站下車,想走訪在「兒童育樂中心」的這座臺灣神社「石燈籠」。
但因恰逢當時園區內部尚在進行大整修,所以不得其門而入,乘興前來卻失望而歸。
最近得知,歷經整修後已更名為「圓山自然景觀公園」,在去年(2019年)6月15日重新開放供民眾免費入園自由參觀。
此次參觀「圓山自然景觀公園」前,已先上網搜尋相關資訊,大略了解這座「臺灣神社石燈籠」的來龍去脈。
雖然「石燈籠」上的年代已遭抹除,但在底座仍保留奉獻者的姓名 (組長船越倉吉、副組長岡今吉、副組長戶田塚次郎、副組長井上常吉、小頭西村助次郎、小頭古川鐵之助、小頭岡田彌三郎、小頭副增田伊三郎、小頭副清水松次郎、小頭副 渡邊元太郞) ,以上人士當時皆隸屬於臺北消防組。
根據大正12年(1923年)10月26日的《台灣日日新報》報導,臺北消防組為慶祝成立20週年,於大正12年(1923年)10月25日將一對士林石造、高一丈五(約 4.5公尺) 、以電燈為照明的常夜燈(即石燈籠)奉獻給臺灣神社,並安置於明治橋(戰後改稱為中山橋)的橋頭左右兩側。
這對「石燈籠」之造價及工程費約為2000圓 (當時流通的貨幣是第三套臺灣銀行券 ─「大正改造券」)。
「大正改造券」2000圓在大正12年(1923年)的市值約是多少?
依據陳柔縉女士於2016年10月出版的《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全新增訂版》書中附錄 ─ 「日本時代台灣物價水準概況」第 351頁及第 351頁所述整理如下:1922年鰻魚飯70錢、箭牌口香糖一包10錢、麥桿帽子2圓80錢(1圓=100錢);1923年訂做西裝一套 (衣褲加背心三件式西裝) 45圓 ~ 69圓;1924年桃園大圳工務部僱員月薪 42圓;稻穀100斤5圓;東薈芳如意食堂炒火腿飯15錢、炒米粉20錢、炒意麵30錢、麵包5錢、咖啡10錢、冰淇淋20錢...... (「東薈芳」是日本時代臺北市大稻埕一家著名的高級臺菜飯店,與「江山樓」、「春風樓」、「蓬萊閣」並稱為四大旗亭)。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臺灣神社的建築群與各項設備陸續遭拆除,所遺留之此座「石燈籠」,後由當時的「兒童育樂中心」配合景觀設計轉移至此處供遊客觀賞。
在資訊科技發達的現代,有關「臺灣神社石燈籠」的相關影像與訊息,其實只要上網搜尋俯拾皆是。
但基於實事求是、積極求證與眼見為憑的認真態度,還是樂於花費時間、金錢、精力,專程北上參觀這座「臺灣神社石燈籠」。
乘興而來興盡而返,雖然舟車勞頓一身疲累,但那種「一償宿願」的喜樂之情還是筆墨難以形容。
 
●此文於2020年7月1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22年7月6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lon/posts/pfbid02PhHSMXLTUi4TmeKfjmqZRuZw7TbG9CPfW24GWJGHrEiVfzdCBuk4WNF7XsdaVfQ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