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5月20日,臺灣銀行重新改組成立。
三天後的35年5月22日,臺灣銀行發行改組後的第一批舊臺幣,面額從小到大依序是壹圓、伍圓、拾圓。
三年後的38年5月17日,臺灣銀行發行舊臺幣最後一版也是面額最大之紙幣 ─ 「定額本票壹佰萬圓」。
現今大家只要一提及「舊臺幣」,首先聯想到的深刻印象大概就是那令人驚悚聞之色變的「通貨膨脹」!
短短三年間,舊臺幣從面額最小的「壹圓」暴漲到「壹佰萬圓」,整整相差100萬倍,通貨膨脹之嚴重由此可見一斑!
根據官方統計,舊臺幣從35年5月22日起到38年6月15日實施幣制改革止,舊臺幣一般鈔券的總發行量(不含本票)共計5270億 3373萬元(參見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的《重修臺灣省通志券四‧經濟志‧金融篇》一書第160頁)。
另舊臺幣定額本票總發行量共計12135億8053萬元(參見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的《重修臺灣省通志券四‧經濟志‧金融篇》一書第161頁)。
舊臺幣定額本票總發行量是舊臺幣一般鈔券總發行量的2.3倍(將12135億8053萬元除以5270億3373萬元)。
因此若將定額本票的濫發,視為是導致舊臺幣通貨膨脹與徹底崩潰之罪魁禍首,應是一點也不為過。
目前分類:舊臺幣(一) (26)
- Nov 24 Sun 2013 16:17
※ 舊臺幣「本票註銷章」的種類 ‧‧
- Nov 23 Sat 2013 14:54
※ 舊臺幣伍圓券的「薄紙版」與「厚紙版」··
- Nov 22 Fri 2013 12:48
※ 舊臺幣三十八年版「中央廠壹萬圓跛足A」(21張票號) ···
001:舊臺幣中央廠壹萬圓雙A字軌跛足A票號AA181439。
2010年2月10日當天早上專程到臺中市拜訪臺鈔收藏前輩游先生,並感謝游先生將一張珍藏多年品相還不錯(九成以上)票號AA181493 的舊臺幣中央廠壹萬圓雙 A字軌跛足A券,割愛讓給筆者收藏。
舊臺幣因使用的字模較雜亂,部分新臺幣鈔券因英文字母A字體不同,而將版式另區分為「長足A」、「短足A」、「跛足A」之做法,若同樣沿用在舊臺幣的分版上,可能比較無法得到普遍認同。
「舊臺幣中央廠壹仟圓」及「舊臺幣中央廠壹萬圓」因使用的字模與早期一些新臺幣頗相類似,故目前也有些藏家從這兩版紙幣中發現同一張鈔券中A字,的確是有「長足A」與「短足A」之分,進而再從中發現一些數量並不多見的「跛足A」鈔券。
002:舊臺幣中央廠壹仟圓跛足A票號AL310973。
- Oct 23 Wed 2013 20:46
※ 舊臺幣「第一廠壹仟圓」版式新發現 ···
光復後,「臺灣銀行」歷經七個月重新改組,於35年5月20日再成立,並在5月22日正式發行面額分別是壹圓、伍圓、拾圓的第一批舊臺幣鈔券(「舊臺幣」與「臺灣銀行券」的兌換比率是1:1)。
後因通貨膨脹日趨嚴重導致物價持續暴漲,民國38年4月,在第一屆第六次「臺灣省參議會」的大會中,提案要求政府即刻「改革臺灣幣制」,期望藉以挽救當前臺灣正瀕臨崩潰的金融制度與恢復已慘遭破壞的經濟秩序。
38年6月15日,臺灣省政府公告《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與《新臺幣發行辦法》,由時任臺灣省主席陳誠及財政廳長兼臺銀董事長嚴家淦負責推動實施光復後的「第二次幣制改革」,並發行「新臺幣」取代「舊臺幣」 (「舊臺幣」與「新臺幣」的兌換比率為40000:1)。
舊臺幣從面值最小的壹圓券,到38年5月17日發行最後一張也是面額最大的「本票壹佰萬圓」止,在這短短三年內,含「本票」在內臺灣銀行實際共發行十一種不同面額的紙鈔做為流通貨幣。
相對於版式繁多的新臺幣,舊臺幣顯得較為單純。
若不講究品相,除了「拾萬圓未發行券」之外,目前想集全一套完整的「舊臺幣專輯」難度還不算高,因此舊臺幣也常成為許多臺鈔愛好者的收藏入門。
進一步探究舊臺幣之分版,目前較為藏家與集鈔界認同的大致有下列幾種:
1.「舊臺幣伍圓」詳分為「無記前期券」與「有記後期券」兩版。
2.「中央廠壹百圓」細分為「灣字連水」與「灣字不連水」兩版。
- Oct 07 Mon 2013 14:35
※ 一張字軌怪異的舊臺幣壹佰圓鈔券 ···
舊臺幣由於匆促趕印以致鈔券上的字軌、號碼其字體非常紊亂,即使是同一張鈔券,也偶爾會出現左、右兩邊字軌或號碼字體不一致的情形。
001
這一張舊臺幣中央廠壹百圓的鈔券正面,左邊是毫無爭議的KY字軌,但右邊KY字軌的Y字由於中間那一豎印得甚短,乍看之下還以為是一個V字,而令人產生錯覺,甚至會被誤認為是一枚左邊KY字軌,右邊卻是KV字軌的變體鈔。
雖然並非是價值不菲的變體鈔,但無可否認這個「美麗的錯誤」也讓它成為一張蠻有趣且頗具玩賞價值的鈔券。
另再附上兩張相同版式的舊臺幣中央廠壹百圓,字軌分別是真正的KV字軌及KY字軌,來與上述那張趣味品做為相互比對之用。
- Sep 24 Tue 2013 20:09
※ 舊臺幣分版及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