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民國100年)是《聯合報》創刊六十周年

《聯合報》特別精選壓箱逾半世紀的機密檔案照片,和珍貴漏網新聞鏡頭,從中集結一百八十餘張照片再分為七大主題100年1月7日至100年3月31日公開展覽。

展覽地點選在台北市101大樓一樓大廳,與89樓觀景台,兩個展區同步展出(兩個展區所展出之內容相同)。

此次展覽定名為:《聯合報》60建國100意象101攝影展

七大主題:

1.兩蔣在臺彎

2.臺灣重大建設與災害

3.大陳島撤退

4.台北101

5.風流人物

6.體壇台灣之光

7.庶民生活

展覽日期:100年1月7日 → 100年3月31日

展場一:「台北市101大樓」一樓大廳 (免費入場)

參觀時間:周一至周五09:00 → 19:00

                周六、周日10:00 → 19:00          

展場二:「台北市101大樓」八十九樓觀景台 (需購票入場)

參觀時間:每天10:00 → 22:00  

參展七大主題中,個人最感興趣的是第三項 ─大陳島撤退。

內容是民國44年2月,大陳義胞撤退來台的一系列珍貴照片。

大陳島位於浙江中部外海,是當時中華民國所控制最北端的島嶼。

1955年2月8日到12日,在美國第七艦隊護航協助下,將島上三萬多居民與駐軍全部撤回台灣與金門、馬祖。

整個撤離的軍事行動,其代號稱做「金剛計畫」

撤離行動由時任「政治作戰部主任」蔣經國指揮,一共進行4天,44年2月11日完成最後一批撤離,這批移民選擇摧家毀舍追隨國軍來台,被稱為「大陳義胞」。

這段大陳撤離的過程被視為軍事機密,《聯合報》當年曾派記者隨行記錄整個經過,並在撤離前三度派員親上大陳島採訪,拍下數百張精彩照片,但都一直未公開。

直到最近為迎接《聯合報》創刊六十年,經整理社內檔案照片,重新搜檢這些珍貴的的歷史畫面,終於能在此次的「《聯合報》六十周年攝影展」有機會首度公布這批照片。

《聯合報》另在今年元月選派一組工作人員重返大陳島,將歷史老照片中的人事物一一與現代做個對比,相關報導將於二月刊出,為這段歷史續寫新篇。

0001

七大展覽主題之一「大陳島撤退」相關說明。        

《聯合報》此次展示有關大陳島撤退的照片共16張,其中另有12張製作成明信片出售(每套12張定價360元實售300元),未製成明信片的6張先張貼如下:

0002

展示照片一。 

 

0003

展示照片二。                       

 


0004

展示照片三。 

 

0005

展示照片四。 

 

0006

展示照片五。

 

0007

展示照片六。

攝影展尚有販售「大陳島撤退紀念明信片」每套12張特價300元

1月14日親赴臺北101大樓參觀此項攝影展,並在地下一樓101大樓紀念品展示專櫃以300元買了一套影像故事:大陳島撤退系列的明信片。

0008

「大陳島撤退系列」明信片之封套。

現將這12張明信片及所附之圖片說明抄錄如下:

0001

1955年 2月 8日 大陳島居民展開撤退行動。

1955年2月8日,名為「金剛行動」的大陳島軍民撤退行動開始。

大陳軍民透過漁船組成的浮動碼頭登上登陸艇,再駛往外海的美軍登陸艦。

山壁上留下「我們要打回大陸」的標語,與撤離行動形成強烈對比。

撤離行動由蔣經國負責,一共進行四天,2月11日完成最後一批居民與軍隊的撤離。

 

0002

1955年2月9日我大陳故鄉從此夢裡相見。

大陳島位於浙江中部台州外海,居民多半討海為生,陸上只能種植甘藷等雜糧,房屋也是由石材興建,表現標準的浙東風格。

大陳島四天總共撤離了約3萬多名的居民與軍人,其中1萬七千多位居民被安置到台灣各地。

0003

1955年2月9日 大陳老與少跟著國軍離鄉。

大陳島撤退行動的第二天,大陳居民手拿簡單行李,扶老攜幼步下石階到碼頭上船。

幾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閒坐一旁,當時是由美國第七艦隊和國軍合力進行撤退行動。

以中國人安土重遷的傳統思想來看,大陳居民願意毀家紓難追隨國軍,難能可貴。

他們相信幾年後便可隨國軍反攻大陸、重返家鄉。

0004

1955年2月9日 「娃娃兵」從軍只為看爸爸。

撤退第二天,抵達基隆港的「娃娃兵」陶德會被記者包圍。

15歲的傳令兵陶德會,是第一批大陳撤軍中年紀最小的一位。

10歲時,跟著外公逃到大陳,13歲加入國軍游擊部隊,他表示從軍是為了打回大陸,「這樣才能看到爸爸」。

0005

1955年2月9日 背兒與標語抵達基隆港。

撤退第二天,第一批軍民於次日抵達基隆港西碼頭,其中包括一批大陳婦女。

這名年輕婦女背著一個小孩,手裡還牽著另一個孩子,她的手中與包袱都有擁護政府的標語小旗。

0006

1955年2月9日碼頭上餵奶母與子新生。

抵達基隆港的大陳婦女中,一名年輕女子袒胸為孩子餵奶。

這名年輕婦女的胸前別著名牌,這是為了在撤退過程中易於識別。

大陳居民共有17132人。

在撤退來台的兩天船程中,又有14名新生兒誕生,在台灣展開新生命。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0930744/article-%E5%A4%A7%E9%99%B314%E5%AF%B6%E8%B2%9D%E5%9C%A8%E5%93%AA%E8%A3%A1%EF%BC%9F?instance=top_rec

0007

1955年2月10日享用第一餐開心吃香蕉。

這批剛抵達基隆的大陳國軍,開心地享用在台灣的第一餐。

他們使用的不銹鋼自助餐盤、鋼杯、湯匙,多數都是美軍援助物資。

盤中有根香蕉,台灣是香蕉王國,許多外省人對台灣的第一印象都是黃澄澄的豐美香蕉。 

0008

1955年2月10日大陳花木蘭展開新生涯。 

撤退第三天,一批大陳女兵也抵達基隆。

大陳島駐軍以各地游擊武力組成的「反共救國軍」為主。

經常有一整家人都在軍中的情況,因此女性官兵數量也不少。

0009

1955年2月10日大陳到基隆這是新的家。 

撤退三天,又一批大陳居民抵達基隆。

居民站在登陸艦的甲板上,排隊等待下船,好奇地看著手持相機的攝影記者

這批「大陳義胞」來台後被政府安置於台灣各地。

滿載大陳居民的車隊經過市區時,當地居民還會燃放爆竹夾道歡迎。 

0010

1955年2月10日 頭戴日軍盔身已在異域。

撤退第三天,一批大陳國軍抵達基隆港,他們搭乘登陸艦抵台。

這批國軍多數戴著二次大戰期間日軍使用的日式鋼盔,輕武器、鋪蓋都背在身上。

隨著抗戰勝利日本投降,國軍大量接收在華日軍的裝備,不過被共軍接收的也不少。

來台之後,國軍逐步換裝美式M1鋼盔。

一直到1970年代,金門自衛隊等單位仍可見到日式鋼盔。 

0011

1955年2月10日女兵娃娃兵全家都是兵。

一名在軍艦甲板上等待下船的大陳女兵,背上還背著小孩。

身前站著的小男孩則手拿草蓆,一臉疲憊。

大陳島駐軍以各地游擊武力組成的「反共救國軍」為主,經常有一整家人都在軍中的情況,女兵與娃娃兵都不少。

0012

1955年2月13日最後撤退者蔣經國抵基隆。 

撤退行動結束,蔣經國在基隆港校閱官兵。

蔣經國當時擔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他不僅親自上大陳島監督軍民撤退,且是最後一批離開的人,親手降下大陳島上的最後一面中華民國國旗。

蔣經國的出現鼓舞激動了大陳島軍民。

他們相信:「蔣總統不會拋棄我們,否則不會把他兒子都派來。」

●此文於2011年1月15日原發表在「YAHOO!奇摩部落格」,2013年9月15日痞客邦重新發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隆 的頭像
    阿隆

    鈔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