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0日北上訪友,當晚投宿臺北市某家旅店。
第二天早上搭捷運專程到位於中正紀念堂對面的「國家圖書館」去看書及尋找資料(國圖三樓期刊閱覽室)。
找了一個上午總算還有些收穫。
民國44年2月15日出刊的中央日報第三版發現一則〈臺灣銀行總行公告〉。
公告內容恰與當天所要搜尋的「大陳島主題」有密切相關,立刻拿去影印留存下來做為參考資料。

img20210813_11544250.jpg     

由於報紙字體太小,雖經放大處理仍覺不夠清清晰,乃將這則〈臺銀總行公告〉一字不漏重新抄錄,內容如下:
臺灣銀行總行公告 中華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十五日 肆肆銀發字第0660號
查本行為便利大陳轉移來臺軍民兌換所持大陳新臺幣起見,除已洽請聯合勤務總司令部財務署所屬第卅二、卅三收支組在港口成立兌換處收兌外,茲恐尚有部分軍民,未及兌換,特定自二月十五日起至三月十四日止,由本行各分行處一律收兌,希各持有人迅速至本行就近各單位憑券兌換,逾期在本省不再收兌,除分行及呈報外,特此公告。
這則刊登在《中央日報》的臺銀公告其可靠性應是無庸置疑,但卻與坊間有關「收兌大陳券」的一些說法有明顯不同。
例如《臺灣貨幣》一書第227頁記載:「大陳券在義胞抵基隆後,統由台銀駐基收兌,換同值台灣使用之新台幣」。
當初實施「大陳軍民撤退」的「金剛計劃」是於44年2月8日上午正式啟動。
44年2月9日,第一批大陳義胞抵達基隆港西碼頭。
因此義胞們拿「大陳券」兌換新臺幣本島券,最快也應該是在2月9日之後。
依上述臺銀總行公告所示:最早辦理大陳券兌換作業應是交由軍方「聯合勤務總司令部財務署」所屬第卅二、卅三收支組負責,而非目前一般認知的「臺灣銀行」。
「臺灣銀行」有關大陳島鈔券的收兌作業,是從「金剛計劃」實施後第八天才開始進行。
也就是從44年2月15日起至3月14日止(共一個月),才由臺銀各分行一起接力參與
相信這則臺銀公告應可釐清一些事實的真相吧! 
臺北好友吳先生近日在民國44年11月6日出刊的《聯合報》搜尋到一則大陳券銷燬的相關新聞,並轉寄供筆者參考。

 01  

民國44年11月6日出刊的《聯合報》,在該報04版刊登與「大陳券銷燬」有關的一則新聞(此則新聞標示在紅色長方形框框內,係翻拍自《聯合報縮印本》第九輯)
 

02  

標題是〈鈔票一批定期銷燬〉的新聞放大圖(參見民國44年11月6日《聯合報》04版)  

由於是翻拍自《聯合報縮印本》第九輯,字體太小,雖已放大處理,但為求看起來更順眼、更清晰,還是再將這則短短不過59字的新聞稿一字不漏重新抄錄如下:
【本報訊】台灣銀行續有第十二批新台幣廢券五千五百萬元及大陳地名券一千一百五十七萬四千六百廿六元八角,呈奉財政部核准,將於本月十日銷燬。 
對臺鈔收藏者而言,這則不甚起眼之新聞卻透露很多重要的訊息。
有關大陳券的發行統計如下:
大陳拾圓僅發行VE字軌100萬張,發行總額應該是1000萬元(依筆者手中現所登錄大陳拾圓票號共95張,目前所見最大票號是V807337E,但6字頭、9字頭的大陳拾圓券則還未見過)。
大陳壹圓僅發行AA字軌100萬張,發行總額應該是100萬元(依筆者手中現所登錄大陳壹圓票號共201張,目前所見最大票號是AA583547)。
大陳伍角僅發行AA字軌100萬張,發行總額應該是50萬元(目前只見 0字頭、1字頭,依筆者手中現所登錄大陳伍角票號共120張,所見最大票號是AA159423)。
大陳壹角僅發行AA字軌100萬張,總面額應該是0萬元(目前只見0字頭、1字頭,依筆者手中現所登錄大陳壹角票號共328張,所見最大票號是AA199731)。
「大陳鈔券」於42年1月1日正式發行,發行之初大概誰也沒預料局勢變化如此快,兩年後大陳軍民就匆匆撤退來臺!
所以一直未出現的大陳鈔券如:「大陳壹角」2字頭到9字頭;「大陳伍角」2字頭到9字頭;「大陳壹圓」6字頭到9字頭,及部分大陳拾圓券。
這些大陳島紙幣合理推測可能都已整批印好但因暫時還未派上用場,所以仍收放在庫房裡成為「庫存票」。
理論上大陳壹角、伍角、壹圓、拾圓這四種面額共四組字軌若全都印製,則總面額合計應該是1160萬元。
這批發行總額是1160萬元的大陳券,其後來流向大概有下列三個可能:
(1). 經由「軍方」及「臺銀」收兌回來的流通鈔。
(2). 有印製卻未流通發行的庫存票。
(3). 散落民間、燬於戰火及天災人禍、中共戰利品,或由幣鈔藏家珍藏留存。
而依據上述新聞報導所銷燬的大陳券計有11574626.8元,這些金額筆者推測應都是收兌回來的流通鈔與庫存票。
若將理論上應有的11600000元與實際銷燬的11574626.8元相減,所得差額是25373.2元。
這筆25373.2元的金額很有可能就是屬於第三項:「散落民間、燬於戰火及天災人禍、中共戰利品,或由幣鈔藏家珍藏留存」這部分。
經臺銀總行公告銷燬後(44年11月10日),大陳島鈔券至今或許連庫存票都已蕩然無存,甚至可能連官方檔案都只剩大陳券樣張而無大陳正票。
此存疑並非憑空想像,試看堂堂由官方出版的《中央印製廠》、《中央印製廠六十年》、《中央印製廠遷台60週年歷年印製鈔券圖輯》,這三本專書中刊登的大陳壹角、大陳伍角都是採用「樣張」而非正票。
《中央印製廠》、《中央印製廠六十年》這兩本書中的大陳壹圓(票號AA420309)、大陳拾圓(票號V323710E)皆引用自許義宗教授所著《台灣貨幣圖說》第171頁與174頁的彩色鈔圖。
堂堂官方出版刊物竟捨自己印製之鈔票(含檔案資料)不用,卻只能引用民間藏家的收藏品,這大概也是某種型式的「禮失而求諸野」吧!

001002     

《中央印製廠》一書119頁所刊登大陳壹圓AA420309、大陳拾圓V323710E,都是引用許義宗教授所編著《台灣貨幣圖說》171頁與174頁的彩色鈔圖。

 

003004    

《中央印製廠六十年》一書90頁所刊登大陳壹圓AA420309、大陳拾圓V323710E,都是取自許義宗教授所著《台灣貨幣圖說》171頁與174頁的彩色鈔圖。

 

005

許義宗教授1999年9月編著出版的《台灣貨幣圖說》封面。 

 

006

「臺灣銀行」出版的《臺灣銀行五十年》一書所刊登的紙鈔全都採用樣張。

 

007

「中央銀行發行局」出版的《臺幣.新臺幣圖鑑》所刊登之紙鈔幾乎全都採用樣張。 

大陳鈔券的正票,可能連官方都沒有存檔。
由此筆者不禁聯想到手中尚留存一份距今17年多,發行於民國86年7月29日的《中時晚報》(現已停刊)。
 

剪報  

民國86年7月29日出刊的《中時晚報》6版。

在晚報第6版有一篇〈大陳 5角券身價40萬〉的新聞報導,文中附有一張票號AA102833 大陳伍角紙幣彩圖。
鈔圖下方,該晚報記者還「畫蛇添足」隨便亂扯,竟說此幅鈔圖是由「中央銀行提供」。 

剪報 

記得當天乍看《中時晚報》這篇新聞報導時,還差點從椅子上跌落下來,記者也未免太會瞎掰了。
這張鈔圖明明是援引自蘇健章先生編著之《台灣紙幣》一書第67頁,書中還明白標示「收藏家:林永隆 」(此券目前仍是筆者之收藏)。
這張大陳伍角券是民國85年4月13日,向臺南姜姓老收藏家以高價買入,至今已快23年。
86年7月29日,《中時晚報》刊出這篇報導時,這張大陳伍角AA102833 還安然深鎖在筆者向草屯「合作金庫」承租的保險箱裡,怎可能會被中央銀行「五鬼搬運」拿來提供給記者拍攝呢!

剪報001

蘇健章編著《台灣紙幣》一書第67頁所附大陳伍角鈔圖(票號:AA102833)。
 

5角大陳

大陳伍角AA102833(筆者自藏)。 

中央銀行於2013年6月19日正式建置成立「券幣數位博物館」。
中央銀行券幣數位博物館:http://museum.cbc.gov.tw/web/index.html 
中央銀行歷年新臺幣鈔券:http://www.currency.cbc.gov.tw/ 
以上兩個由「中央銀行」先後成立的「幣鈔相關網站」,在「大陳鈔券部分」全都採用「樣張」而非「有票號的正票」
據瞭解,早期的新臺幣全都交由「臺灣銀行」印製發行,目前央行內部可能根本就沒有留存整套的正票做為「檔案資料」。
而這些整套的「正票檔案資料」,甚至連當初負責發行新臺幣的「臺灣銀行」,其內部所擁有的檔案票券也都殘缺不全。
央行此次花費近千萬元委託北部某家廠商建置成立的「券幣數位博物館」,其中有部分珍貴幣鈔實物,還都是由民間藏家提供。
如今「中央銀行」或「臺銀」除「樣張」還算齊全外,做為可證明該券確曾流通的「正票實物」,由於部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欠缺,還是不得不「禮失而求諸野」,委請民間收藏人士提供以補不足。

●此文於2011年4月1日原發表在「YAHOO!奇摩部落格」,2021年1月26日經補充修正後在痞客邦重新發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