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收到臺北好友吳翰儒先生購自日本某家拍賣網站一張已通信使用過的臺灣早期明信片(附圖一)。
明信片圖案是於1930年代中期拆除,舊址就位於總統府北側的「第二代臺灣銀行總行」(目前的臺銀總行是行史上第三代臺銀總行)。

6601

附圖一   
基於研究及論述需要,因此對於「臺銀總行」的相關資料、文獻、書籍,總是充滿收藏興趣與研究熱忱。
感謝好友吳先生特別寄贈這張印有早期臺銀總行圖案的明信片供我參考研究,除可作為收藏外,亦是撰文發表時所可引用佐證的寶貴文獻資料。
為了撰文發表,常需詳讀手中各項資料、文獻、書籍,並加以比對、求證、判讀、確認。
在這些資訊爬梳的過程中,偶會發現雖是同一事件卻常有不同的記載,但這些差異顯然並未涉及個人主觀及價值觀的判斷問題,經常只是單純的引述資料疏忽或失察所致。
就以我甚感興趣的「臺銀總行」為例:
目前位在總統府北側的臺灣銀行總行(附圖二)是於何時落成啟用,個人詳加歸納就有以下兩種不同的說法。

9902

附圖二:第三代臺灣銀行總行。   
●第一種說法,目前這座第三代臺灣銀行總行是在1937年(昭和12年)落成啟用,已搜尋到的主要參考出處有以下六個:
1. 依「臺灣銀行文物館」內部陳列的展框說明:1937年9月13日啟用。
2. 依《臺灣銀行四十年誌》附錄第29頁之說明:昭和9年(1934年) 8月起工,1937年9月13日落成。
3. 依《台北歷史地圖散步》書中第57頁之說明:1937年竣工。
4. 依維基百科「臺灣銀行總行大廈」之說明:由於業務量的增加,舊的總行大廈逐漸不敷使用。1934年8月4日,臺灣銀行開始修建新的總行大廈;1937年6月30日竣工,即為現在所見之建築。
5. 搜尋「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 台灣銀行本店」說明如下:自1934年8月4日開工,至1937年6月30日竣工。
6. 黃士娟副教授刊登在《臺灣博物季刊》第114期的一篇文章〈建築與殖民地經營 ─ 以臺北市為例〉提及:臺灣銀行總行於1937年落成。
●第二種說法,目前這座第三代臺灣銀行總行是在1938年(昭和13年)落成啟用,主要參考出處有以下兩個:
1. 依現今「臺灣銀行總行大樓」前的古蹟告示牌說明(附圖三):創建年代是昭和13年(1938年) 。
2. 依莊永明先生《城內舊事 ─ 臺北建城130週年》書中第152頁之說明: 1938年(昭和13年)9月13日新廈落成。
莊永明先生的說法,推斷可能是參考引述自「臺灣銀行總行大樓」前的古蹟告示牌說明而來。
相同一棟重要的歷史建築大廈其啟用落成日期,卻有1937年(昭和12年)和1938年(昭和13年)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上述兩種不同 的說法相差不是一、二天,而是整整一年啊!
其中必有一方是敘述錯誤。

9903

附圖三:「臺灣銀行總行大樓」前的古蹟告示牌說明。   
再舉一例來說明,在臺北市警察局旁邊的「中山堂」附近有豎立一塊「清臺灣巡撫衙門舊址」石碑(附圖四)。
茲將石碑內全文一字不漏抄錄如下:
「清光緒十三年(公元一八八七年),臺灣改行省,令劉銘傳為首任巡撫,並擇彰化縣橋仔頭新置臺灣府以作省會。在省城建設未完成前,巡撫仍留臺北治事。十六年(公元一八九零年)冬,銘傳因病辭職,繼任邵友濂奏請移省治於臺北府,奉旨可行,乃斥資五萬六千七百五十三元,於承恩門(北門)內構築巡撫衙門,歷時兩載,方告落成。內分文武二部規模宏偉,為全臺官廨之冠。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日軍侵臺,踞為臺灣總督府。嗣又用作盲啞學校。民國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拆除,舊址約在今之博愛路以西,漢口街一段以南,武昌街ㄧ段以北地方。」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立
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四月

9904  

附圖四:「清臺灣巡撫衙門舊址」石碑。 
此座石碑的全文落落長,一般人可能無暇細看,但經我仔細研讀卻發現錯誤不少:
1.『日軍侵臺,踞為臺灣總督府。』在附圖四中,這11個字我特別另以「紅色長方形邊框」明顯標示並說明如下:
1895年5月25日,臺灣民主國成立,民主國總統府就設在臺灣巡撫衙門。
臺灣民主國迅速瓦解後,臺北城進入無政府狀態,臺灣巡撫衙門部分建築物遭趁火打劫的亂兵燒毀破壞。
日本軍隊進入臺北城後,慘遭焚毀的巡撫衙門,僅留存少數建築物尚可供日人使用,舊址空地一度做為豢養軍馬的馬場,後來又改變用途做為日軍砲兵大隊營區。
由於臺灣巡撫衙門已慘遭破壞不堪使用,故將總督府設於「欽差行臺」及「布政使司衙門」。
其中臺灣總督辦公室設於「欽差行臺」第三進的東大堂,而總督府轄下其他行政單位的辦公室,則分設於欽差行臺東邊的「布政使司衙門」及「善後局」。
因此『日軍侵臺』,將臺灣巡撫衙門『踞為臺灣總督府』之語,根本是不符史實的明顯謬誤。
2.在上述『日軍侵臺,踞為臺灣總督府。』之後,接著有『嗣又用作盲啞學校』之語,此也是張冠李戴混淆不清之敘述。
1919年3月,總督府新廳舍(即為現在位於重慶南路的總統府)完工,並在1919年4月將總督府遷至新址。
而改作『盲啞學校』的是已停用的總督府舊廳舍(欽差行臺),和臺灣巡撫衙門根本毫無任何關係。
由以上所舉「臺灣銀行總行大樓」前的古蹟告示牌說明(附圖三)與「清臺灣巡撫舊址」石碑(附圖四)為例,可見官方之說法亦難免會因一時失察而有出包錯誤之處。
此外,在臺北市南海路的植物園內有一座「欽差行臺文物館」,此館原名「布政使司文物館」,後經專家學者詳加考證確認無誤,於民國102年2月1日更改名稱為「欽差行臺文物館」(附圖五)。
從「欽差行臺」的正名,亦聯想到一張竟連官方出版書籍也常錯誤引述的舊照片(附圖六)。
有關「附圖六」張舊照片究竟是「欽差行臺」還是「布政使司衙門」,將於近日另文發表分享,敬請期待!

9905

附圖五:原「布政使司文物館」更名為「欽差行臺文物館」之告示。  

 

9906

附圖六:欽差行臺舊照片。 

●此文於2019年6月23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19年8月5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lon/posts/242854413737938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