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日,在「秋惠文庫」的臉書看到標示註明:約1910年代臺北臺灣銀行」的一張舊照片(附圖一)。

/tmp/phpMDY37R

附圖一:「第二代臺灣銀行總行」舊照片(翻拍自「秋惠文庫」)。  
株式會社臺灣銀行第一家「本店」(附圖二)是於1899年9月26日當天在臺北正式掛牌開始營業,營業地點就設在原清朝「臺灣布政使司衙門」轄下的一座「藩庫」。
「藩庫」原是一座儲放糧錢之倉庫(庫廳),當時為了配合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成立,才改名「臺灣銀行臺北本金庫」。

/tmp/phpDE65XU

附圖二: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於1899年9月剛開業時的本店(翻拍自《臺灣銀行四十年誌》)。  
若將當時這座位於「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內的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本店」,視作臺銀行史上「第一代臺灣銀行總行」,則「附圖一」應為「第二代臺灣銀行總行」,而目前所見位在總統府左側的則是「第三代臺灣銀行總行」(附圖三)。

/tmp/php8rcZkR

附圖三:「第三代臺灣銀行總行」(翻拍自網路)。  
「臺銀歷代總行」、「臺灣神社」、「清代在臺北的重要官署」(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欽差行臺)及「臺灣總督府與總統府」,上述這四項一向是我甚有探討興趣的研究主題。
「臺銀歷代總行」這部分,目前在個人電腦共儲存將近四十張「第二代臺灣銀行總行」舊照片,做為撰文參考與研究之用。
這些舊照片其來源出處主要有翻拍自網路、繪葉書(附圖四:自藏的「第二代臺灣銀行總行」明信片)、臺銀文物館展示圖片......。

/tmp/phpto9467

附圖四:「第二代臺灣銀行總行」繪葉書(自藏)。  
而「附圖一」這張由「秋惠文庫」PO在臉書的「第二代臺灣銀行總行」舊照片,則是目前為止我所見過最清楚的一張照片,甚具價值。
「第二代臺灣銀行總行」是於1903年9月動工興建,1904年2月1日落成。
落成啟用後營運將近34年,直至現今所見這座「第三代臺灣銀行總行」(附圖三)於1937年9月13日啟用後,才將整體舊建築全部拆除,遺跡現已不可尋。
「第二代臺灣銀行總行」(興建於1904年)和現今「第三代臺灣銀行總行」(興建於1937年)坐落之方位剛好相反。
「第二代臺灣銀行總行」是坐東向西,而「第三代臺灣銀行總行」與總統府都是坐西向東 (面向原臺北府城的東門 ─「景福門」)。
這座臺銀行史上的「第二代總行」為總督府技師「野村一郎」設計,木造一層樓,屋頂是採用盛行於19世紀中葉法國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時期的「馬薩爾式斜屋頂」(Mansard Roof)。
當時何以要拆除「第二代臺灣銀行總行」,並在原址附近重新興建「第三代臺灣銀行總行」?
除因臺銀業務大幅成長,原有空間已不敷使用外,還有一個重大原因就是由於臺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白蟻孳生繁殖,這棟臺銀總行木造大樓長期遭到白蟻啃蝕破壞,所以才不得不重建以策安全。
受到白蟻為害的另一個著名例子,就是「臺灣神社」。
矗立在劍潭山丘的第一代臺灣神社,是在第四任臺灣總督 ─ 兒玉源太郎任內的1901年2月開始動工,同年9月26日完工,一個月後的10月24日舉行落成典禮。
臺灣神社自落成啟用後由於長期受到臺灣潮濕氣候影響,經年累月下來木造建材已逐漸腐朽。
此外,臺灣神社還面臨白蟻為害的嚴重問題。
著名建築師李重耀先生於1992年編著出版《從日本神社談桃園神社修建》,在書中第80頁就有一段白蟻為害的相關敘述,現將其內文大意整理摘錄如下:「臺灣神社建立二十餘年,外觀看不到有什麼變化,但事實上全神社所受白蟻蟲害已蔓延了。如其本殿及拜殿的圓柱其下半部因受白蟻蟲害完全成為中空狀態,柱子上部所受侵蝕也很厲害,各社殿的柱子下半部以銅板包著,在空洞部分填補混凝土,做應急對策。」
從以上所述內容可確知,白蟻蟲害對臺灣神社之破壞是何等嚴重。
前幾天(4月28日)恰好在臉書看到一張當年臺灣神社遭到蟻害時拍下的珍貴照片(附圖五),正可借來做為佐證之用。

/tmp/php1WIu7G

附圖五:臺灣神社遭白蟻啃食的木造建材(翻拍自網路)。  
小時候家住屏東糖廠的日式木造宿舍,記得每當下雨時屋內經常有蟻蟲四處飛舞,長大後才知這些飛舞的蟻蟲就是木材的殺手 ─ 白蟻(附圖六)。
如今一般民居或高樓大廈,大都是採磚造或鋼骨結構,除部分室內裝潢或隔間仍採木材外,已少見木造建築,白蟻之為害似再也不像以前那麼嚴重了。

/tmp/phpo37L39

附圖六:白蟻(翻拍自網路)。  


●此文於
2015年5月3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20年5月3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lon/posts/26956348240036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