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前的今天(1923年4月17日),裕仁皇太子當天早上到臺灣神社參拜,所以特地選在今天(2022年4月17日)將這篇相關文章PO在個人臉書與大家分享。
001.jpg
 
002.jpg
「附圖一」、「附圖二」與「附圖十二」是三張翻拍自網路的舊照片,背景都是臺灣神社內苑第二座鳥居,照片中的主要人物是1923年4月17日到臺灣神社參拜的裕仁皇太子。
日本對於皇室與貴族成員之出巡,有一套專門的敬語稱法。
例如,天皇出巡稱作「巡幸」;皇后、皇太子、皇太子妃、皇太孫出巡稱作「行啟」;其他的宮家或將軍等貴族出門稱為「御成」。
1923年4月16日,裕仁皇太子以攝政身分來臺展開為期12天的「東宮臺灣行啟」探訪之旅,史稱「皇太子殿下臺灣行啟」。
裕仁此次來臺的「行啟之旅」,可說是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期間,諸多來臺的皇室重要成員與政府高級官員當中,層級最高的一位。
裕仁一行人於4月12日搭乘「金剛號軍艦」從日本橫須賀軍港出發,4月16日「金剛號軍艦」於13 : 25抵達基隆港,正式展開為期12天的臺灣行啟之旅(4月27日搭船離臺返回日本)。
4月16日當天晚上,裕仁夜宿臺北御泊所(臺灣總督官邸)。
此次皇太子來臺行啟,依慣例由總督府安排的第一個正式行程就是4月17日早上09:00出發到臺灣神社參拜。
依2019年6月出版的《東宮行啟》書中第14頁記載,4月17日早上皇太子到臺灣神社參拜之行程如下:
(1). 09:00從臺北御泊所(臺灣總督官邸)出發。
(2). 09:20到臺灣神社參拜。
(3). 09:50返回臺北御泊所(臺灣總督官邸)。
裕仁到臺灣神社參拜之行程安排得極為緊湊,前後竟然不到一小時,若再扣除往返車程40分鐘,實際停留在臺灣神社參拜的時間就僅只短短10分鐘而已。
「附圖一」是裕仁踏上三層階梯,經過臺灣神社內苑第二座鳥居,準備進入「拜殿」參拜。
「附圖二」與「附圖十二」是參拜神社結束後,裕仁坐上停在臺灣神社內苑第二座鳥居前小廣場的一輛御用禮車,準備離開返回臺北御泊所(臺灣總督官邸)參加11:05在臺灣總督府的一場歡迎會。
依《東宮行啟》書中第44頁所述:4月17日9時30分,皇太子在山口宮司與臺灣神社人員恭送之下,與「田健治郎」總督(第八任臺灣總督)同乘 ,離開神社返回總督官邸。
圖中裕仁搭乘的「御料車」(皇室御乘汽車)為當時宮內省向大英帝國訂購的勞斯萊斯「銀靈」(Silver Ghost)專車,深酒紅色的車門上面鑲有金色「十六瓣菊」皇室紋章。
「附圖一」與「附圖二」這兩張舊照片都是以設有「三層階梯」的神社內苑第二座鳥居為背景,看過這兩張照片不禁引發我去搜尋資料想進一步探究臺灣神社五座鳥居與階梯的連帶關係。
臺灣神社共有五座鳥居,其配置圖如「附圖三」。
003.jpg
當年乘車或徒步經過建於基隆河上的「明治橋」,迎面所見就是臺灣神社第一座鳥居,因為鳥居前方是一條平坦的重要通道,故未設置階梯(附圖四)。
「附圖五」是樹立在舊參道的臺灣神社第二座鳥居,可供車輛直駛所以也未設置階梯。
004.jpg
 
005.jpg
除了上述這兩座臺灣神社鳥居之外,在臺灣神社內苑,還依序建有三座鳥居。
神社內苑這三座鳥居,第一座鳥居位於神社內苑入口處(附圖六),第二座鳥居建在「社務所」及「神樂殿」北邊(附圖七),第三座鳥居位於通往神社拜殿之階梯頂端(附圖八)。
006.jpg
 
007.jpg
根據臺灣光復後的一些早期照片顯示,這座神社內苑第二座鳥居應該是內苑三座鳥居中最先遭拆除的一座。 
 
008.jpg
「附圖六」是位在臺灣神社內苑前的第一座臺灣神社鳥居,因鳥居前方沒有階梯,皇室成員或高官的「專車」應可直駛而入。
據此可知,經過明治橋之後的臺灣神社前三座鳥居前方都未設置階梯以利通行。
「附圖七」是位於臺灣神社內苑前的第二座神社鳥居,也就是「附圖一」與「附圖二」所示的那座鳥居,由於鳥居前方有『3層階梯』所以車輛就只能暫停在鳥居前的小廣場,並在此暫時停留等待接送至神社參拜的皇室成員或大官。
「附圖八」是位在臺灣神社內苑前的第三座臺灣神社鳥居,鳥居前方有『34層階梯』,這些階梯在拆除臺灣神社改建成「臺灣大飯店」(第一代圓山飯店)時,仍暫時保留沒有立即拆除(附圖九)。
009.jpg
 
010.jpg
「附圖十」是從供一般民眾參拜的「拜殿」進到安置神位的「正殿」之階梯,階梯兩旁是直立的磚造牆壁估算約有『23層階梯』。
「附圖十」係翻拍自《東宮行啟》書中第42頁 (該書2019年6月在臺正式出版),依照片所顯示的這道階梯加以推斷,三個官員應是下階梯離開「本殿」走往「拜殿」(「拜殿」前的階梯較長也較陡)。
臺灣神社是建築在地勢起伏的劍潭山山丘,除了明治橋、舊參道與神社內苑這一座鳥居都未設置階梯外,神社內苑第二座鳥居(有3層階梯)、神社內苑第三座鳥居(有34層階梯)及拜殿往正殿(有23層階梯)皆設有階梯。
「拜殿」是神社舉行祭神儀式之處,民眾參拜神社也在此殿,當時「拜殿」的位置,大約就在現今圓山飯店主樓內的大廳。
「拜殿」後方再登上另一道23層階梯,就是臺灣神社的「本殿」(正殿)。
「本殿」是神明所在處,因此除了神職人員,其他人是禁止進入。
依圓山飯店大廳內的階梯與地勢之起伏推斷,「金龍廳」內那條「噴水金龍」(百年金龍)目前位置,應該就是當年臺灣神社的「本殿」所在處。
臺灣神社各座鳥居前方,當時是許多民眾前往參拜、旅遊、拍結婚照時取景之處,套句現在流行用語就是打卡的重要景點,故而留下許多早期舊照片可供比對。
由於舊神社(第一代臺灣神社)的社殿空間狹隘腹地有限,部分建築的木頭自落成啟用後由於長期受到臺灣潮濕氣候影響,經年累月下來木造建材已逐漸腐朽,此外臺灣神社還面臨白蟻為害的嚴重問題,再加上神社興建在山坡上有相對的高低差,前往祭拜不便,於是總督府決定將神社遷座至東側兩百公尺外,海拔較低的「新境地」(第二代臺灣神社),新神社位置就在現今圓山聯誼會一帶。
1937年,總督府開始把山腳下,現在北安路口北安公園的三百年古剎劍潭寺移走,就是為了日後要擴建新境地(第二代臺灣神社)。
然而,自昭和12年(1937年)開始動工興建並動員全島人民、花費不少人力及龐大捐款與金費才完成的新境地(第二代臺灣神社),卻在預定1944年10月25日舉行「遷座祭」前兩天(10月23日),一架自南方飛來的軍用運輸機原本應降落在松山機場,卻因飛機失事墜落在臺灣神宮的南神門。
飛機爆炸,大迴廊與拜殿在烈火包圍中熊熊燃燒,只有本殿逃過一劫,因此原定10月25日舉行的「遷座祭」只好取消,當天僅舉行「增祀祭」
新境地(第二代臺灣神社)在興建過程與興建完成後幾乎都未曾留下照片,官方或許是想在新境地完成的大典之後才大肆宣傳,想不到竟因一場意外空難事件而未留下照片記錄。
目前僅在李重耀建築師編著的《從日本神社談桃園神社修建》書中第64頁收錄一張營造中的臺灣神社(宮)新社殿照片(附圖十一),和一些空拍圖。
但這寥寥可數的照片與空拍圖畢竟未能一窺新神社之全貌,所以也無法接續去進一步探究新境地(第二代臺灣神社)的鳥居與階梯之關係。
011.jpg
 
016.jpg
 
●此文於2022年4月17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22年4月17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lon/posts/32518752683795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隆 的頭像
    阿隆

    鈔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