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從「順治」入關到「宣統」退位,共歷經十個皇帝。
這十個清朝皇帝依序分別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上述這些清朝皇帝在位期間都曾各自發行以自己年號為名的「方孔古錢」,民間稱之為十帝錢。
有藏家特將「乾隆通寶」、「道光通寶」、「嘉慶通寶」這三種清代古錢(附圖一)組合配成一套,取其「錢(乾隆)到(道光)家(嘉慶)」的諧音與吉祥之義在網路販售。
1532328881847n6628588s3.jpg
南投好友陳先生前幾天來電問我家中是否有「嘉慶通寶」,可交換或買賣供其配套販售。
目前個人收藏的錢幣雖然是以臺灣系列紙幣為主,但三十幾年前也曾收集一些清代古錢。
翻開古錢集幣冊,點算一下集幣冊內尚有四、五枚「嘉慶通寶」,其中當以「附圖二」這枚「嘉慶通寶」的獲得過程較為特別。
241447680_360586109062660_2432622824620274416_n.jpg
原來這枚貌不驚人極為平常的「嘉慶通寶」還另有一則小故事,它是出自我的母校 ─ 屏東縣復興國小。
由於家父任職屏東糖廠,因此在民國55年9月國小新生入學時,理所當然選擇專供糖廠員工子弟就讀的「屏東縣台糖代用國民小學」。
民國57年8月,縣政府接收屏糖代用小學,把校名更改為「屏東縣屏東市復興國民小學」。
民國59年,臺糖公司計畫興建「紙漿廠」,廠址就擇定在廠區內的「屏東縣復興國小」舊校園。
為了安置即將遷校的全體師生,臺糖公司捐出位於屏東市復興路旁的「清水町農場」這片甘蔗田充作新校地,並出資新臺幣194萬5000元興建新校舍22間,做為復興國小遷校後的新校址。
新校舍興建完成後,擇於民國60年搬進新家,位於廠區內的舊校舍則依原計畫全都拆掉改建為「紙漿廠」。
位於屏東市復興路旁的復興國小,雖然是新校園、新校舍,但草創之初的校園裡舉目所見仍有許多校地猶未開墾長滿雜草遍布石礫。
為了割除雜草記得有一次勞動服務時,還不慎被鐮刀劃傷手指以致血流如注由同學趕緊送醫務室包紮處理傷口。
此外,印象最深刻就是某次勞動服務時在雜草叢中無意間撿拾到「附圖二」這枚「嘉慶通寶」。
看到草叢中這枚古錢因略有了解它的歷史,而撿拾收藏。
檢視這枚歷經人世滄桑充滿歲月痕跡的清代古錢 ─ 「嘉慶通寶」,以當時還只是國小五年級小學生的粗淺歷史認知而言,何以竟然對於這位清朝歷史上的「嘉慶皇帝」絲毫不覺陌生。
因當時(民國60年)華視正製播一齣膾炙人口紅遍一時的閩南語連續劇 ─ 嘉慶君與王得祿(附圖三),由於民眾反應熱烈口碑甚佳在全臺造成莫大轟動。
這首連續劇主題曲的歌詞第一句(附圖四),就是先從我的老家屏東起頭:「古早屏東是阿緱,高雄又名是打狗 ......。」
擷取.PNG
 
6930.PNG
雖已事隔五十年,但這首閩南語連續劇的主題曲至今仍能琅琅上口,相信它也是許多四、五年級生共有的人生記憶之一。
「嘉慶君與王得祿」戲中最精彩、最動人的橋段就是嘉慶君一行人在竹山遭惡徒圍攻,李勇因護衛嘉慶君而不幸身亡。
戲劇中李勇以身護主而殉難的那幕情節雖已過了半世紀之久,但精彩震撼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蕩氣迴腸賺人熱淚!
劇情原本演到李勇在竹山陣亡後就沒戲了,但飾演李勇的石峰演得實在太好,編劇只好重新修改劇本,讓李勇在往後的劇情以「托夢顯靈」的形式繼續出現。
「嘉慶君遊臺灣」的故事在臺灣民間廣為流傳,但歷史上的嘉慶君其實從未來過臺灣,所有的故事情節全係結合各地史跡、傳說揉合而成,只能視為稗官野史不足採信。
一枚早年無意間在校園拾獲的「嘉慶通寶」古錢,恰好又與當時正播放上映的一齣閩南語連續劇 ─ 「嘉慶君與王得祿」相結合在一起,使得我對這枚古錢產生興趣而留存至今
今因友人探詢「嘉慶通寶」之事,而從新回顧這段陳年往事。
這枚不花錢購買而幸運取得的清代古錢 ─ 「嘉慶通寶」,就個人的收藏經歷而言,應是集藏幣鈔37年來所擁有的第一枚收藏品。
雖然市價不高,但卻彌足珍貴!
 
●此文於2019年9月18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21年9月18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lon/posts/309998551356857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隆 的頭像
    阿隆

    鈔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