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三樓書房收藏一本徐宗懋先生於2012年4月編著出版的著作 —《三 四 五年級的台灣》。
作者徐宗懋先生從事多項新聞寫作,曾任職《中國時報》近二十年。
2000年,徐先生另成立個人工作室,以收集、整理、出版、展覽各種歷史圖像為主,目前擁有影像著作數十種。
徐先生這本《三 四 五年級的台灣》全書共分成14個主題單元,其中第12個主題是『機場送行的悲與喜』,文中所指的那座機場就是現今之臺北松山機場。
松山機場創建於1936年,當時稱為「臺北飛行場」,是臺灣第一座機場。
光復後,「臺北飛行場」更名為「臺北航空站」,改為軍民共用,早年還曾開設臺北至上海的往返航班。
1949年後,松山機場逐步擴建,以應付日漸成長的國內和國際航班。
1979年2月,桃園國際機場落成啟用後,松山機場改為僅提供飛行國內定期航線(國際線部份只提供特殊包機、或國內外政要專機起降)。
但機場仍維持「國際航空站」名稱,直至2008年起才又再度開通國際航線。
在桃園中正國際機場尚未啟用的民國六十年代之前,出國對一般普通百姓而言很不容易,能到松山機場搭飛機,在當時更是很風光很體面的一件大事
哪時候,光是一張去美國的機票可能就得花掉多年積蓄,或是要向親朋好友告貸東湊西借方能勉強成行。
早年臺灣因出國旅遊受到諸多管制,國際航線的旅客多半是留學生、政府官員或商務人士。
出國目的不外乎留學、工作、短期出差 、商務洽公......等等。
早年出國一趟很不容易,此去一別往往就是好幾年。
出國者更是滿懷全家的祝福與莫大之期望。
所以只要有家人出國遠行,再怎麼辛苦勞累也都會發動親朋好友們一起到松山機場送行。
民國六十年代,松山機場曾在航空站的頂層設有一座觀景台(附圖一)那時也稱作「看台」,看台開放時間從上午7點到下午7點。
0001.jpg
當搭機者入關後,民眾若想進機場的「看台」向親友送行或想目送班機起飛,還得另外買票才能進去。
這種因看飛機而感懷興嘆的體會,我也能感同身受。
小時候家住屏東市,市區附近的屏東空軍基地常有俗稱老母雞的C119軍用運輸機在此起降。
當時在屏東市區,只要一抬頭常有機會能清楚看見C119運輸機龐大的身軀正從頭上飛過。
幼小的心靈不禁暗想,何時我也能搭乘飛機出國觀光旅遊,一圓在藍天白雲下自由飛翔的美夢。
1987年解嚴,管制性質濃厚的「國民申請出國觀光規則」亦在1989年廢止,1993年4月春假期間與學校同事第一次搭飛機前往港澳旅遊,至此也終於一圓小時候想搭飛機的美夢。
再回頭看看當年出國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古老年代,大多數人們或許只能在親朋好友有機會搭機出國的情況下,才會花錢買一張「看台票」(附圖二)或一枚「看台銅牌」(附圖三)藉著到機場「看台」向親友送行時順便看看飛機起降過過乾癮!
0001.jpg
 
0003.jpg
雖只是向親友送別順便看看飛機起降過過乾癮,但花費也不少!
當時臺北航空站「看台票」的票價,全票是新台幣伍元 (當時約和一碗牛肉麵等價) ,半票新台幣貳元。
看台票的材質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一次性的紙質「看台票」(附圖二)和可以重複使用的銅質「看台銅牌」 (附圖三)。
依目前所確知,紙質的「看台票」全票只發行三種圖案(附圖二),相關圖案亦可參見臺北袁明達先生於2016年12月編著出版《臺灣的代用券》書中第34頁所附之彩圖。
紙質的「看台票半票」也發行三種圖案,圖案和「看台票全票」(附圖二)完全一樣,只是刷色略有差異(附圖四)。
0002.jpg
袁明達先生《臺灣的代用券》書中第34頁所附「看台票半票」彩圖只有兩種(附圖五),所缺正是「附圖四」下方那款樣式(自藏)。
所以若能將袁明達先生書中兩張「看台票半票」(附圖五)與我目前收藏的另一張配對湊齊,那就是一套完整的「台北航空站看台票專輯」了。
0005.jpg
附圖五:袁明達先生《臺灣的代用券》書中第34頁所附「看台票半票」彩圖兩種(尚缺一種)。   
 
●此文於2022年4月5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22年4月5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lon/posts/32432557692415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