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2日,彰化好友游乙剛先生在「新竹錢幣社團」PO出一篇高價徵求「臺灣銀行劵現地刷千圓劵」的短文(附圖一),現將該篇短文內容抄錄如下:
高價徵求 ~ 臺灣銀行劵現地刷千圓劵 ~ 背圖:新高山(玉山主峰),正票或見本均可(原票無中折)一張。
入PMG分數不拘收購價台幣140萬元/張。
未入盒收購價台幣110萬元/張,如有歡迎聯繫!
以面交為主~謝謝。
游乙剛先生收藏幣鈔將近二十年,他的整部臺鈔專輯各式珍品琳瑯滿目數不勝數,論收藏之豐、研究之勤、膽識、魄力、眼光、財力、人脈,放眼現今泉壇在臺灣諸多中生代紙幣收藏家當中,絕對是個中翹楚,假以時日成就可待。
看完游先生此則高價徵求珍鈔之短文,不禁引發我進一步探討這枚「臺灣銀行券現地刷未發行千圓紙幣」的高度興趣。
將手中現有收藏資訊,包括之前曾發表過的相關文章,經一一爬梳整理如下,與大家一同分享。
臺北許義宗教授於1999年出版《台灣貨幣圖說》一書,在書中第87頁刊登兩張「臺灣銀行券現地刷未發行千圓紙幣」彩圖。
這兩張彩圖一張未鈐蓋「見本」是屬未印流水票號的「正票」,另一張則有鈐蓋紅色的「見本」字樣。
據許教授書中所述,第二張 (有鈐蓋見本)是引用自太田保《日本紙幣在外銀行 ‧ 軍票圖鑑》書中第29頁之插圖。
臺灣銀行券現地刷未發行千圓紙幣 (背面新高山),目前已發現「見本」(參見「附圖二」. 「附圖三」)與「正票」(參見「附圖四」. 「附圖五」)兩種。
「見本」是在鈔券正面「千圓」兩字上各有一個圓形小「戳洞」,並在鈔券正面兩側各鈐蓋兩組鮮紅色的「見本」字樣;而「正票」則無圓形小「戳洞」與鈐蓋「見本」字樣。
現將本版式的「見本」與「正票」兩種票券,就手中已蒐錄之出處經一一整理後排序如下:
一. 已知「見本」 (參見「附圖二」與「附圖三」)出處:
①. 參見許義宗《台灣貨幣圖說》第87頁。
②. 參見太田保《日本紙幣在外銀行‧軍票圖鑑》第29頁。
③. 參見《臺灣銀行史》。
④. 參見2019年7月出版的日本《環球拍賣》第66頁。
⑤. 參見《文泉幣鈔拍賣目錄》民國66年第42期。
⑥. 參見福建省錢幣學會編著《台灣貨幣史略》第201頁。
⑦. 參見北京出版社《中國紙幣標準圖錄》第663頁。
⑧. 參見史密斯《中國紙幣》第181頁。
二. 已知「正票」 (參見「附圖四」與「附圖五」)出處:
①. 參見許義宗《台灣貨幣圖說》第87頁。
②. 參見林永隆 ‧ 謝錫煌《臺灣銀行券圖文賞析》第213頁。
③. 參見許義宗《集藏一甲子‧萬珍自選集》第27頁。
④. 參見松寶庵 ‧ 菅谷信《偽滿州國貨幣圖鑑》第271頁。
由日本「環球拍賣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第 17次拍賣會 ( auction world),自 2019年 7月 20日起至 22日止,在東京展開為期三天公開拍賣。
這次拍賣會較為臺灣藏家關注的高檔臺灣系列紙幣,計有下列 9項,現將相關內容及落槌價(不含10.8%手續費)整理如下:
① Lot 1243「銀券壹圓正票」( B號 六八六壹八參) ,落槌價日幣92萬元。
② Lot 1244「銀券拾圓正票」( A號 六壹壹O七七) ,落槌價日幣1200萬元。
③ Lot 1246「武尊千圓券正票」( 記號7 票號 296680) ,落槌價日幣42萬元 。
④ Lot 1247「臺灣銀行券未發行千圓紙幣見本」(背面新高山) ,落槌價日幣480萬元。
⑤ Lot 1248「臺灣銀行福州支店番銀壹圓見本」,落槌價日幣28萬元 。
⑥ Lot 1249「臺灣銀行福州支店番銀壹圓見本」,落槌價日幣38萬元 。
⑦ Lot 1250「臺灣銀行漢口通用銀圓伍圓正票」( No 031085),落槌價日幣420萬元。
⑧ Lot 1251「臺灣銀行上海通用銀圓拾圓見本」( No 000000),落槌價日幣330萬元 。
⑨ Lot 1252「臺灣銀行廣東通用銀毫拾圓見本」,落槌價日幣340萬元 。
上述這九張高檔臺鈔中,除破紀錄創下「臺灣系列紙幣」在公開拍賣場合有史以來最高成交價的「銀券拾圓正票」外,另一張編號 Lot 1247的「臺灣銀行券未發行千圓紙幣見本」(落槌價日幣480萬元),也是這次拍賣會場另一個眾所矚目的焦點。
在二戰末期,隨著戰爭持續進行與戰況惡化,導致臺灣境內物資匱乏、短缺的窘況亦正逐漸浮現。
為此臺灣銀行開始著手計畫想準備發行千圓面額大鈔,以因應市場上日漸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
早在昭和天皇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前,臺灣總督府即曾向日本當局提出供應「千圓鈔券」的緊急請求。
這種最後並未正式發行的「千圓鈔券」,其樣式業已設計完畢,正面鈔圖是位於臺北圓山的「臺灣神社」,背面圖案則是現今名為「玉山」的「新高山」(彩圖參見「附圖二」與「附圖三」)。
新版「千圓鈔券」雖設計完成,但焦頭爛額的臺灣總督府,似已無力亦無心大量印製此款新版鈔票供市面流通,最後只好緊急從日本國內,先後分成數次空運面額千圓的「日本銀行兌換券」來臺再加蓋後備用 (附圖六)。
1999年 9月,許義宗教授編著出版《台灣貨幣圖說》,該書第 87頁對這版未發行紙幣之相關說明如下:
「1944年(昭和19年)為調整台灣金融,擬發行台灣銀行千圓券,並著手設計紙幣,仍採台灣神社為圖案,並完成試印作業,並留極少量的正本(正票)及見本(樣張)存檔。次年需要時,受戰爭影響,已無力印製。」
由於確實是屬未發行券,所以就如許義宗教授書上所說:「留極少量的正本 (正票)及見本(樣張)存檔。」
本版未發行鈔券因所見不多物以稀為貴,所以才會在4年前的日本《環球拍賣會〉創下日幣480萬元的落槌價 (不含10.8%手續費)。
手中有一本民國66年出版的第42期《文泉幣鈔拍賣目錄》(封面參見附圖七),在該期拍賣目錄第4頁刊登兩張「臺灣銀行券未發行千圓紙幣見本」的正面與背面黑白照片(附圖八)。
照片上方附有一小段約五十餘字簡短說明,現就將該說明內容抄錄如下:
「日本神社千圓台灣銀行券未發行樣張如圖,數年前由台南孫先生以5仟元賣出,如今重金難買回,目前市價應值10萬元台幣。」
附圖七:民國66年出版的第42期《文泉幣鈔拍賣目錄》封面。
短文中提到的這位主角 — 「臺南孫先生」,外號「大胖孫」,約三十年前我在臺南市某家郵幣社曾與孫先生有過一面之緣。
當時孫先生身穿一套耀眼的短袖花襯衫與短褲配上肥胖的體型十足就像是個美國佬,雖僅初識但其衣著與身形令我印象深刻至今難忘。
臺南李庚申先生於 1983年編著出版《台幣珍鈔芬芳與見聞錄》,在書中第96頁對這位「臺南孫先生」另有一段生動的描述,相關內容全部抄錄如下:
「在我國幣鈔界有一位很有名氣的活躍人物,他集玩與做買賣的經歷最少已經有30年以上,現在的年齡大約有60歲了。他住在台南市,可是全省到處都有他的足跡,只要有做幣鈔買賣或收藏時間較久的藏家大都有認識他或跟他來往過。因為他確實很精靈,神通廣大,向他買或賣給他,大都有生意可做的。他大概在六、七年前把房地產賣掉,舉家搬到美國去淘金了。從外表穿著與體態上確實很像美國佬,雖然身在異國,可是他不會忘記在台灣有他做不完的伙伴(生意)朋友。所以大概每年總會回國一趟,把在美國所收集各種自認為有銷路的貨色帶回來做生意,順便可以探訪親朋好友快快樂樂地度假一番。」
李庚申先生的文章雖未指名道姓,但熟知內情者一看就知道就是直指早年遊走臺、美兩地的著名錢幣商 ─ 「臺南孫先生」。
根據民國66年出版的《文泉幣鈔拍賣目錄》第42期所述加以推算,「臺南孫先生」應該是在民國六十年代初期買下這張「臺灣銀行券未發行千圓紙幣見本」,至於此枚珍鈔最後又輾轉落入哪位藏家之手,暫時無從考究。
此外,在許義宗教授於2016年12月出版的《集藏一甲子 ‧ 萬珍自選集》書中第26頁,也有一段與「臺灣銀行券未發行千圓紙幣」的相關說明,茲將內容抄錄如下:
「未發行的台灣銀行千圓券,是退伍榮民李範先生「收」到的,他告訴我,我立即前往台北市臥龍街舊軍營改設的退伍榮民宿舍裡,當下決定購入,後來幾經波折,最後只好轉讓給日本「中國紙幣協會」會長末次節雄先生。沒把這枚難得一見的珍鈔留下,至為可惜,也引以為憾。」
文中提及這位「中國紙幣協會」會長末次節雄先生亦大有來頭,他早年曾跟臺鈔之王 — 「大陳拾圓」有一段特殊的境遇。
1985年9月6日到9月8日在香港國際錢幣博覽會上公開拍賣一張大陳拾圓高品相帶3券(拍賣會場:香港九龍尖沙咀金域假日酒店)。
這張字軌票號是V036002E的大陳拾圓, 其彩圖參見《台灣紙幣》第70頁。
據瞭解,這張大陳拾圓珍鈔的原票主是《中國紙幣》一書作者史密斯先生。
史密斯於1984年2月13日在夏威夷渡假期間,因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
史密斯的整批中國紙幣收藏由於內容精彩豐富,故在其逝世後成為海外各大錢幣拍賣公司競相爭取之目標。
最後是由美國「國際金錢有限公司」取得拍賣權,並定於1985年9月6日到9月8日的香港國際錢幣博覽會上公開拍賣,拍賣會場還是選在香港九龍尖沙咀金域假日酒店。
史密斯中國紙幣的遺藏是排在1985年9月6日下午5點開始公開拍賣。
拍賣前,這次香港錢幣會的主辦人李察 ‧ 尼爾遜特別介紹史密斯遺孀和大家見面。
祖籍中國寧波的史密斯夫人,當時尚寄居美國洛杉磯,她的出現獲得滿堂來賓拍手與熱烈歡迎。
下午五點,史密斯先生的中國紙幣遺藏開始拍賣,對臺灣錢幣商與藏家們而言,重頭好戲就是那枚滾燙火熱的大陳拾圓全新帶3券即將現身付拍。
當時來自臺灣的11名錢幣商個個摩拳擦掌人人都誓在必得,但又怕鷸蚌相爭會不慎被外籍人士標走。
所以私下採協調方式,先由這群赴港的臺灣錢幣商當中推舉一人做代表,與聞訊而來也有意競標的日本藏家「末次節雄」取得協議與默契。
協議內容是臺灣錢幣商對「末次節雄」中意的兩枚中國紙鈔都不參與投標,而「末次節雄」也需放棄對大陳拾圓券的競拍。
由於雙方都信守承諾,最後是各取所需各有所獲皆大歡喜圓滿收場。
為了避免彼此互相殘殺以致炒高得標價,所以臺灣錢幣商當天也僅推出一位代表出面參與投標,其餘錢幣商則做壁上觀。
在缺乏強烈競標的情況下,最後臺灣錢幣商的代表總算是以低價幸運標到這枚火熱令人眼紅的大陳拾圓券。
當確定順利得標並取得這枚珍鈔後,這11名臺灣錢幣商私下找個地方另外再舉行「第二次投標」,來決定究竟花落誰家?
私下投標前,大家都已取得共識。
那就是『公開』與『私下』先後兩次的「得標差價」,將由赴港卻未得標的另10位錢幣商均分。
最後是由臺北某位著名錢幣商得標,其餘10位未得標的錢幣商每人都平分到臺幣7000元左右。
以上所述是日籍大藏家「末次節雄」先生除了擁有「臺灣銀行券現地刷未發行千圓紙幣」外,他跟臺鈔之王 — 大陳拾圓紙幣的另一段特殊淵源。
在《集藏一甲子 ‧ 萬珍自選集》書中第 27頁,許義宗教授另附上一張未鈐蓋「見本」字樣,正面鈔圖只有「記號1」未印上「票號」的「臺灣銀行券未發行千圓紙幣」之正面與背面之彩圖。
此也印證許教授在《台灣貨幣圖說》書中第 87頁所述,除「見本」之外,《集藏一甲子 ‧ 萬珍自選集》書中第 27頁這張則是只有「記號 1」沒有「票號」的正票。
推論《集藏一甲子 ‧ 萬珍自選集》書中第 27頁這張,很有可能就是已知存世的極少數正本(正票)之其中一張。
上述這種「臺灣銀行券未發行千圓紙幣」正本(正票)的相關圖片,另可參見拙作《臺灣銀行券圖文賞析》書中第 213頁之插圖(附圖七 ‧ 附圖八)。
2018年2月7日,我在臺大附近某家舊書店買進一本由蔣九如主編大陸福建省錢幣學會編著出版的《台灣貨幣史略〉(該書封面參見「附圖九」)。
在書中第165頁,則是明確將此種未發行之千圓紙幣定位為「現地刷」。
臺灣銀行券現地刷在臺正式發行始於1945年2月 1日,此版未發行的千圓紙幣原擬發行的時間亦是二戰末期的1945年,此外它只印「記號」而沒印「票號」之特徵,也正與「現地刷鈔券」的發行時代背景與印刷特徵剛好相符而無疑。
因此《台灣貨幣史略》將這版紙幣定位為日據後期擬發行之「現地刷」,亦符合實情。
兩個月前曾私下打手機詢問游乙剛先生高價誠徵「臺灣銀行劵現地刷千圓劵」的結果如何,他回答說猶待努力仍未見成果!
在臺灣系列紙幣幾種「未發行券」之中,論知名度當屬「空心金門」最為響亮而無庸置疑。
品相新舊不論,「空心金門壹圓」依個人長期追蹤統計,手中登錄的票號至今已有23張,「空心金門伍圓」登錄的票號至今也有30張,因此「空心金門」還算有一定數量並非十分罕見。
本文所述這張「臺灣銀行劵現地刷千圓劵」則不然,存世量屈指可數寥寥無幾,其身價依4年前 (2019年7月)的成交價(日幣480萬元落槌價不含10.8%手續費)可說已遠遠超過「空心金門」,是諸多臺鈔「未發行券」當中身價最高的一版紙幣。
2023年6月2日,在臺中第一廣場(東協廣場)和游先生再次會面並談及高價徵求「臺灣銀行劵現地刷千圓劵」之事,遺憾的是仍無所獲。
「楚弓楚得」,甚盼背面印有臺灣玉山圖案深具本土意象的這張「臺灣銀行券現地刷未發行千圓紙幣」,最後還是能回歸臺灣,由臺灣本地的熱心藏家收為己有。
●此文於2023年6月7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23年6月7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lon/posts/pfbid021sQ9pb9EPCXykjKe5Z3yM4eLZ5p57ijeWNgsmffih2iamomoAqmHnBVmFnRAqTUxl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