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甲券壹圓」發行於昭和8年(民國22年)那一年恰好也是年方16歲,日後被譽為「經營之神」、「臺灣松下幸之助」的王永慶先生正式展開人生衝刺的第一年。

12-1

「昭和甲券壹圓」發行於昭和8年(民國22年)7月21日。 

最近為了編寫個人的第二本新書 ─ 《臺灣銀行券圖文賞析》,因此常抽空到圖書館或上網搜尋相關資料。 
幾個月前,曾在網路搜尋到著名作家「陳柔縉女士」發表在民國97年10月26日《聯合報》A4版的一篇文章 ─ 〈王永慶早年的兩百圓有多大〉。 
2013年10月11日上午,專程到位於中興新村「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附設之圖書館 (文獻大樓四樓),請館內工作人員調出民國97年10月26日當天的《聯合報》再詳覽一次,做最後之確認。 
昭和8年(民國22年),那一年才16歲的王永慶,以父親借用給他的200日圓(註:當時約是普通人十幾個月薪水)在嘉義當地開辦一家小型米店,正式創立他人生第一椿事業。 
200圓如果只是「新臺幣」,依現今物價大概僅能買到「兩碗牛肉麵」。 
但在距今八十年前的日據時期,當時通用的「臺灣銀行券」200圓,其身價究竟為何? 
陳柔縉女士在〈王永慶早年的兩百圓有多大?〉的文章中提及:「一九三三年的兩百圓有多大?王永慶出生的那一年 (筆者註:1917年),公學校老師的月薪十七圓;一九四五年,日本統治台灣的最後一年,小學女老師月薪才漲到五十圓。其間的二十年代,一個南投竹山的警察月俸為十八圓;三十年代,巴士的車掌是時髦的女性工作,台籍的車掌小姐可以拿十五圓。台灣前輩作家葉石濤比王永慶小八歲,他曾說,那個年代,一個月二十圓「全家即可溫飽」,一個月如有十幾圓,「就很好過了」。台灣在戰前的日本時代,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讀小學並非義務教育,一學期的學費只要五角。所以,王永慶開店的兩百圓資本,大約是一般職業十幾個月的薪水,並不算太少。」 
藉由陳柔縉女士這篇報導,約可略窺這枚「昭和甲券壹圓」於昭和8年(民國22年)剛發行時的身價。
《臺灣日日新報》在日據時期是臺灣發行量最大、歷史最久的一份報紙。當時它與中部《臺灣新聞》及南部《臺南新報》合稱為臺灣三大報。 
今再參看引用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的幾則相關報導,藉此當可再進一步瞭解「昭和甲券壹圓」發行之初,它在臺灣民間之購買能力為何?
 
 

新報
 
1. 根據1933年4月1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龍角散」四日份是30錢,四十日份是2圓 (筆者註:1圓等於100錢)。
2. 1933年6月10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學習滿洲話三個月的講習會每月3圓;在台北榮座看表演一、二等統一價50錢。
3. 1933年6月21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在屏東一頭水牛75圓。
4. 1933年6月22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一張哥倫比亞牌唱片82錢。美津濃牌泳衣練習用80錢;中學生的泳衣1圓;高等學校和大學生的泳衣1圓40錢;最高級泳衣1圓90錢。
5. 1933年9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高爾夫球一打9
(以上參考資料皆引用自陳柔縉《囍事台灣》一書,第214頁到215頁的「日治時期台灣物價水準概況表」)
 
2012年11月26日,陳柔縉女士在當天《聯合報》的「名人堂」專欄裡,又發表一篇〈當年,一把火燒掉283戶〉的報導文章。
200元有多大  
200元有多大001
 
 
陳柔縉在該篇文章第四段提及:「老一輩人會說,日本時代的錢乘以一千,大約就是現在的金額;六十幾萬,那價值感差不多現在六億多。」
王永慶早年的兩百圓有多大? 
若據此推算,大約就是現在的二十萬元左右。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概的推估,但「二十萬元」這個數字對現代人而言,應是比較容意瞭解的具體描述吧。 
●此文於 2013年 10月 31日發表在痞客邦。
※陳柔縉女士這篇〈王永慶早年的兩百圓有多大〉文章全部內容如下: 
王永慶典範其萎,他的偉大故事再次被傳說。所有的故事都從「赤貧」講起,說是父親給了兩百元,讓王永慶在嘉義開一家小小米店,才有今天的台塑王國。 
如果看新聞報導,眼睛不在「兩百元」稍做停留,一滑過去,那個兩百元真的很少,買兩個便當,剩下來大概也沒幾個銅板了。但是,如果仔細想,一九一七年生的王永慶,十六歲自立開米店,那個「兩百元」必須倒飛七十幾年,回去當一九三三年的「兩百圓」,可就不是兩個便當可以計量。
200圓 普通人十幾個月的薪水
一九三三年的兩百圓有多大?王永慶出生的那一年,公學校老師的月薪十七圓;一九四五年,日本統治台灣的最後一年,小學女老師月薪才漲到五十圓。其間的二零年代,一個南投竹山的警察的月俸為十八圓;三零年代,巴士的車掌是時髦的女性工作,台籍的車掌小姐可以拿十五圓。台灣前輩作家葉石濤比王永慶小八歲,他曾說,那個年代,一個月二十圓,「全家即可溫飽」,一個月如有十幾圓,「就很好過了」。台灣在戰前的日本時代,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讀小學並非義務教育,一學期的學費只要五角。所以,王永慶開店的兩百圓資本,大約是一般職業十幾個月的薪水,並不算太少,似乎不能以「家貧如洗」來形容。
事實上,王永慶反倒說過,父親是新店直潭山上的茶商,「我家裡還算小康,所以能到布行去剪布回來作衣服穿」。戰前台灣貧富差距大,有錢的大地主坐收田租,可以環遊世界半年一年,但這種人屬少數。窮苦勤儉者居多。少年王永慶本來以為家鄉最窮,出外謀生,目睹漁民生活,「才知道窮苦是多麼普遍」。
小學畢業 競爭力勝過今大學生
戰後初期崛起的企業家有些共同特徵,聲寶的陳茂榜、國際牌的洪建全、高雄東南水泥的陳江章、新光的吳火獅、台南幫的吳修齊和吳尊賢兄弟,他們和王永慶年紀差距在五歲之內,都只受小學教育,但在當時,已算有「相當學歷」,競爭力猶勝今天的大學文憑。前四人都在十幾歲進入日本人的商店當小弟,戰後都有生意和語言能力與日本商社往來,以閱讀日文書報,吸收新資訊。陳江章十五歲離開家鄉澎湖,到高雄的營建商「湯川組」當學徒時,身上只帶四圓。吳火獅從新竹到台北永樂町(迪化街區)的日本布店工作,一個月才領三塊錢。陳茂榜八年省吃儉用,存了一百多圓,才於一九三六年創業,在重慶南路開電器行。
勤奮是那一代企業家最鮮明的標誌,十五、六歲就各個像小大人,立志出鄉關。不論是兩百圓起步,或是四圓渡海,都值得永遠傳誦與學習。只是,兩百圓被拿來當寒微的佐證,顯然是戰前日本時代的歷史不傳,民間記憶不相連續,才會被如此想當然耳。
一九四零年前後,當今天的二十歲,還是幼嫩的大三學生,二十歲的吳火獅已經在台北和宜蘭之間坐民航飛機談生意了。如果感覺不可思議,那真的應該再多瞭解一點台灣的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