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4年2月10日)上午在家中整理臺灣版「武尊千圓券」的票號統計資料,與比對鈔券背面兩枚加蓋戳章的字體時,竟有一個甚感詫異的意外發現。
高雄「東南集郵社」於2012年8月發行的《台灣錢幣目錄第五版》第39頁那張票號 (7) 245854的臺灣「武尊千圓券」,竟然整張鈔券正背面的所有狀況,包括髒汙之處、鈔券背面兩枚戳章的加蓋位置、鈔券正面記號與票號加蓋的地方,都跟「陽欣實業有限公司」在 1983年 1月出版的《中國券幣圖錄》第六輯第 37頁那張臺灣「武尊千圓券」 (7) 254584 完全一樣。
兩張臺灣版「武尊千圓券」的票號各是 (7) 245854和 (7) 254584,相差 8730號顯然不一樣 (中間四碼互換位置)。
但這兩張臺灣版「武尊千圓券」的髒汙之處、鈔券背面兩枚戳章的加蓋位置、鈔券正面記號與票號加蓋的地方,全都一樣,就令人甚感好奇,並想進一步探究其源由。
若瞭解臺灣版「武尊千圓券」,這版紙幣當初發行的來龍去脈,就該知道上述情形根本是不太可能發生!
臺灣版「武尊千圓券」是於1945年8月之後,分數次從日本空運來臺。
鈔票運抵臺灣後,「臺灣銀行」就隨即派員在每張鈔券背面另行加蓋「株式會社臺灣銀行」及「頭取之印」共兩枚紅色戳章,以便和在日本境內流通使用的日本版「武尊千圓券」有所區隔。
加蓋的過程既然是靠人力完成,由於時間緊迫且又忙著交差了事,合理推斷「臺灣銀行」當然不可能只派一個人獨力去做,一定是一群人合作完成。
依常理判斷,每個工作人員手持的戳章一定多少略有差異,而在匆促之間一張一張忙著加蓋,每張鈔券加蓋的力道與位置,就是小心翼翼刻意照做,加蓋的位置也絕不可能都一模一樣。
但看似不一樣的這兩張鈔券(票號不同),何以所加蓋的位置竟又完全一樣?
唯一能解釋之處,就是其中必有一張是藉由電腦的「繪圖軟體」來修飾完成。
但到底哪一張是「原券」?
哪一張又是經由電腦變造的「山寨版」?
很簡單,就看《台灣錢幣目錄第五版》與《中國券幣圖錄》第六輯,這兩本出版時間相差將近30年的幣鈔專書,究竟是誰先出版,誰後出版,就可明確判斷了。
幣鈔專書的出版,有時為了「方便行事」,就在電腦上將鈔圖或票號隨意修改變造,這種情形其實也是其來有自,而非始自今日。
例如:臺南李庚申先生於民國81年印製發行的《中國近期幣鈔目錄第三版》,在該書第74頁的「金門70年版伍佰圓」與第86頁的「馬祖70年版伍佰圓」,兩張鈔券的票號字軌竟然都是FP496233XG。
該書第75頁的「金門70年版壹仟圓」與第87頁的「馬祖70年版壹仟圓」,票號字軌也都是CT366433UH。
對「臺鈔字軌」稍有涉獵的藏家都知道,金門、馬祖的70年版伍佰圓,其字軌是兩版合用的ELUJ字軌,哪來的FPXG字軌。
同樣,「金門70年版壹仟圓」的字軌是DLUA字軌與JQYJ字軌;「馬祖70年版壹仟圓」的字軌是ELYG字軌,又哪來的CTUH字軌。

武

《中國近期幣鈔目錄第三版》第 74頁的「金門70年版伍佰圓」其字軌竟然是前所未聞的 FPXG字軌

這些幣鈔專書出版的目的,不外乎想讓讀者瞭解行情與提昇鈔識,但書中所夾雜這些失去參考價值的錯誤資訊,顯然不是因一時疏忽所造成。
刻意為之加上出書態度不夠嚴謹,所產生的誤導與影響都將使此書的參考價值大打折扣。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想一想有時也是很有道理!

武尊001

《中國券幣圖錄》第六輯封面 (民國72年1月出版) 

 

武尊

《中國券幣圖錄》第六輯第 37頁的台灣「武尊千圓券」(7) 254584  

 

武尊武尊

《中國券幣圖錄》第六輯第 37頁台灣「武尊千圓券」(7) 254584 的鈔券正面與背面

 

武尊003

《台灣錢幣目錄第五版》封面 (民國101年8月出版)  

 

武尊002

《台灣錢幣目錄第五版》第 39頁的台灣「武尊千圓券」(7) 245854 

 

 

武尊002武尊001

《台灣錢幣目錄第五版》第 39頁臺灣「武尊千圓券」(7) 245854 的鈔券正面與背面  

 

武尊武尊002

兩張鈔券正面比對

     

武尊武尊001

兩張鈔券背面比對 (兩枚戳章加蓋的地方竟都完全一樣,這可能嗎?)

●此文於 2014年 2月 10日發表在痞客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隆 的頭像
    阿隆

    鈔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