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拍賣會這張武尊千圓券創有史以來最高成交價(美金17925元)
這張票號(7)199981,名為「臺灣版武尊千圓券」的大鈔,發行於1945年8月19日(日本天皇宣告無條件投降後的第四天) ,是日據時代臺灣最高面額紙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雖已宣告無條件投降,但在中國政府尚未派員來臺接收前的這段空窗期內,日本政府卻在毫無提撥充分的發行準備金之情況下,就強渡關山分成數次從日本國內空運大批「千圓大鈔」來臺使用。
曾押運該批大鈔順利抵臺的鹽見俊二 (總督府主計課長),首先就「預付」日本公務員、官員至翌年3月,合計達「半年之薪餉」及退職金;另又付給戰爭末期負責建造島內各項要塞的工事人員津貼。
此外其他一切必要之相關經費,也皆藉此全數付清。
由於這一大筆不須負擔政治責任、經濟風險且有意「濫發」的貨幣,盡皆落入日本軍人、官吏、公務員口袋 (這些「受益者」約占當時全台人口十分之一左右),使他們一夕之間全成「暴發富」。
由於日僑(在臺日人約30萬)、日俘(在臺日軍約50萬)之遣返作業實施在即,日本當局也深恐過多的貨幣若循此返鄉回國管道,又再倒流至日本,勢將會在日本境內擴大引發連續性的通貨膨脹。
因此,當時遭遣返的日人在歸國時,限定每人皆只能隨身攜帶「現金一千圓」 。
那不能帶走的錢財又該如何處理?
反正這筆憑空掉下來的意外之財,不用白不用,否則時過境遷,白花花的鈔票一旦變成廢紙,那豈不是白白蹧蹋對不起自己!
因此手中擁有甚多餘錢的在臺日人開始出現「自暴自棄式」的胡亂消費行為,瘋狂採購忙著花錢。
但因戰後臺灣物資匱乏短缺,以大量的貨幣追求有限物資,很快就形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各地物價急遽飆漲。
一場影響臺灣深遠的金融災難已風雨飄搖悄然掩至,一年半後釀成社會巨變的「二二八事件」其遠因之一,也於此刻暗自埋下。
光復後不久,財政當局有鑑於這種「千圓券」面額太大,發行總額也太多(據統計至34年10月底止,「武尊千圓券」已占「臺灣銀行券」總發行額27%)。
當時若放任這些大鈔在市面繼續流通,勢必將對臺灣金融經濟的穩定影響甚鉅。
因此在國民政府正式接收的兩週後,亦即1945年11月7日,就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財政處」發佈一份「署財字第109號」通告。
根據《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處理省內日本銀行兌換券及臺灣銀行背書之日本銀行兌換券辦法》這項法令,從第二天(1945年11月8日)起,下令凍結並禁止「武尊像千圓大鈔」在市面流通,凡違反此項規定仍在市面行使者將「予以沒收」。
此外,又強制要求原持有人應自11月10日起至12月9日止,在一個月內,須將此種「千圓券」存入官方指定的幾家銀行(臺灣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臺灣工商銀行、臺灣儲蓄銀行、勸業銀行、三和銀行及省內的分支行或其代理店),納為「臺銀特種定期存款」,逾期各銀行不得再收存。
一個月的期限過後,若不依規定把「千圓券」存入指定銀行,這些高額鈔券將視同廢紙一律失效。
由於施行「臺銀券特種定期存款」政策,因此「武尊千圓券」實際在市面流通的時間從1945年8月19日發行開始算起,至1945年11月7日止,實際只流通81天左右。
這版千圓大鈔的發行總額若據《臺灣光復前貨幣史述》第417頁及210頁由官方公布的資料得知,共計是「七億八千四百二十八萬元」。
另依《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金融篇》第147頁之記載,短短一個月內,最後共回收「武尊千圓券」六億九千三百八十三萬八千圓,約占「千圓券」總發行量七億八千四百二十八萬圓的 88.47%,未收回之「千圓券」只剩約九千萬圓(另收存「日本銀行兌換券」五千六百七十九萬餘圓),因此「禁用令」的實施成效可說相當顯著。
由於嚴採凍結和強力回收策略,故這張「臺灣版武尊千圓券」的存世量並不多,品相好的目前已有數十萬元行情。
今年(2014年) 4月 2日(兩週前),由美國邦地尼奥拍賣公司(SBP)假香港美麗華酒店舉辦2014年香港春季拍賣會纸鈔專場。
這張票號(7)199981的「臺灣版武尊千圓券」在此次的拍賣會以美金17925元成交(不含佣金),創下這版紙幣有史以來的最高成交價。
http://data.shouxi.com/item.php?id=67043
※有關這「武尊千圓券」這版紙幣之相關報導,另可參見我在痞客邦部落格的另一篇文章:
http://long11281128.pixnet.net/blog/post/22231679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