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4月1日,也是西洋所謂的「愚人節」。
但在100年前的今天(西元1919年4月1日),這個日子在臺灣政治史上卻另有其特殊意義。
在車水馬龍的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現今仍巍然矗立一棟坐西向東象徵全臺最高權力中樞的中華民國總統府。
總統府前身是日本時代的「臺灣總督府」。
西元1895年6月17日,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任期:1895年5月10日~1896年6月2日)選擇在1894年才興建落成不久的原清朝「欽差行臺」前廣場舉行「始政式」,自此正式展開日本在臺長達50年之久的統治。
1895年6月,日軍進佔臺北城後,當時城區內的幾座清朝官署,除「臺灣巡撫衙門」在乙未戰爭初期慘遭暴動之清朝官兵放火焚燬已不堪使用外,其餘多半還很新且保存良好故仍可繼續使用。
因此最早的「臺灣總督辦公室」,就設於原「欽差行臺」內的第三進東大堂(從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至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皆在此辦公)。
曾一度做為臺灣總督及民政長官辦公室的欽差行臺內最具紀念性之第三進東大堂,後來是遷移至淨土宗臺北別院(善導寺),但這些建築現皆已拆除不復見 。
而臺灣總督府轄下各行政廳室,就分設於原「布政使司衙門」裡的其他建築群裡。
隨著歲月流逝,這些原坐落在現今臺北市「中山堂」附近的第一代「臺灣總督府」建築群,已日漸老舊破落不堪使用。
因此覓地另建新的「臺灣總督府」,已是勢在必行之舉。
190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將位於「文廟」(臺北府城南門內西側即現今北一女附近)與「武廟」(臺北府城小南門內東側即現今之司法大廈)附近一帶的文武廟街(現今重慶南路一段南端),皆規劃為官署行政區。
當地原舊有之宗祠廟宇、民宅俱令遷徙,日後並陸續拆除改建為「臺灣總督府」與「臺灣銀總行」(第二代臺銀總行)……等重要之行政官署。
新建的「臺灣總督府」於1912年6月開工,1915年6月主體大致完成並舉行上棟典禮,經過長達7年的工期,終於在1919年3月正式完工。
1919年4月,日本政府將原本設在「欽差行臺」內的臺灣總督辦公室,及原「布政使司衙門」內的總督府轄下各行政廳室,全部搬遷至現今位於重慶南路一段的這座新落成之臺灣總督府。
這棟於1919年3月完工,當時名為臺灣總督府的歷史建築,歷經改朝換代與歲月洗禮,到今年(2019年4月)剛好整整滿100年。
前幾天在網路搜尋到一張略顯破舊的黑白舊照片(附圖一),其中我另以紅圈標示的是「第二代臺銀總行」(興建於1904年),藍圈標示處則是現在的寶慶路位置。

56277932_2370571973176600_5753852104586297344_o

附圖一
依這張黑白照片所見,「第二代臺灣銀行總行」南側的「臺灣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此時尚未開建仍是一大片空地。
第二張照片(附圖二),總督府基地之前原本是一座跑馬場,跑馬場內有臺灣人的家祠,家祠旁另有兩座網球場(拍攝時間約是1907年5月)。

55882342_2370579449842519_2194516194180988928_n

附圖二 
第一張舊照片右邊所示的第二代臺銀總行是木造一樓,屋頂為馬薩爾式斜屋頂之仿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雖是木造但透過種種方式處理讓外觀看起來像是石造。
這座於1904年2月1日落成啟用的「第二代臺銀總行」,後因臺銀業務日漸擴大加上木造建築老舊白蟻為害,因此乃選擇在舊址東邊興建現今所見坐落方位剛好完全相反的「第三代臺銀總行」(「第二代臺銀總行」是坐東向西,「第三代臺銀總行」則是坐西向東)。
「第二代臺銀總行」是在「第三代臺銀總行」於1937年9月落成啟用後才拆除。
藉著這兩張黑白舊照片,重新回顧一下「臺銀總行」及「總統府」的百年風華與歷史身影。
看著舊照片,腦海不禁浮現今年剛好是100年生日的「總統府」之雄偉建築。
隨著2020年總統大選即將逼近,誰將入主總統府成為它的新主人,勢將成為未來這九個多月的重要政治話題。
端坐沉思,想著、想著不禁連想到《沁園春 • 雪》裡的老毛那首著名詞句 ─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
逐鹿中原,鹿死誰手?
靜觀其變,拭目以待!

●此文於2019年4月1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19年8月12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lon/posts/23705699065101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