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2日,在個人臉書發表一篇文章 —〈台灣流通券與舊臺幣鈔券背面是『反印』的「驅荷海戰圖」〉。
文章提及「舊臺幣」和「台灣流通券」這兩套紙幣背面那幅「驅荷海戰圖」皆係引用自《被遺誤的台灣》書中之銅版插圖。
《被遺誤的台灣》此書之原版於1675年發行,大約16開上百頁含七幅銅版畫,相傳是荷蘭駐臺末代長官「揆一」用化名「C . E . S 」所寫的個人回憶錄。
但因製版時失察與鈔圖設計不當,導致上述「舊臺幣」和「台灣流通券」鈔券背面的「驅荷海戰圖」和原版插圖左右相反形成錯誤的「反印」現象。
這種在製版時因一時失察造成錯誤的「反印」現象,其實偶爾可見並非稀罕。
今茲舉一例說明如下,「附圖一」是一張日本時代繪葉書(日文風景明信片之意),繪葉書下方印有「野島銀藏氏臺灣飛行的光景」。
301.jpg
這是為慶賀日籍著名飛行家「野島銀藏」於1914年3月21日早上在臺北南機場駕機試飛成功(飛行時間4分鐘),在當時印製的紀念明信片。
照片左上角那架螺旋槳飛機本應是焦點所在,但我最感興趣卻是飛機下方那棟「臺銀總行」建築物。
「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於1899年9月26日在臺北成立「臨時營業所」,此「臨時營業所」即臺灣銀行最早的「臺北本店」。
這座「本店」原是清代布政使司衙門的「藩庫」,後改為「臺灣銀行臺北本金庫」,位置大約就在現今「中山堂」前面。
若把這座臺灣銀行最早的「臺北本店」視為是「第一代臺銀總行」,則1904年(明治37年)2月1日落成,位在目前總行現址西側的建築即屬臺銀行史上「第二代臺銀總行」。
「第二代臺銀總行」為一座馬薩爾式斜屋頂之仿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後因木造大樓遭白蟻啃蝕破壞,加上銀行業務量大幅成長,原有空間不敷使用,1933年開始規畫另在原有行址旁,興建目前所見位於總統府北側的「第三代臺灣銀行總行」。
現今巍然矗立在重慶南路的「第三代臺灣銀行總行」和總統府一樣,其方位都是坐西向東(面向東門城樓)。
現已拆除的「第二代臺灣銀行總行」其舊址就在現今「第三代臺灣銀行總行」後方(西側),方位剛好與「第三代臺灣銀行總行」相反,是坐東向西(原址位於寶慶路與博愛路交叉處),當時總行大門位置是面向現在的博愛路。
「附圖一」這架飛機下方的建築即屬現已拆除的「第二代臺銀總行」。
家中三樓書房有一本於1990年11月出版,由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的《臺灣懷舊》,全書厚達454頁。
書中蒐錄從1895年至1945年與臺灣本土相關近千張黑白舊照片(每張照片皆另附簡單說明),是一本甚具文獻參考價值的攝影專書。
在《臺灣懷舊》書中第106頁,找到與「附圖一」幾乎完全一樣的另一張舊照片,照片右下角標示「台北城內全景」6個字(參見「附圖二」)。
302.jpg
「附圖一」與「附圖二」乍看之下極為相似,在這兩張附圖各以『橢圓形紅圈』標示處是當時的「第二代臺銀總行」大門。
但再仔細端詳,發現兩張圖片卻是左右相反方位顯然不同,合理推測第一張附圖的「玻璃底片」應是在製版時疏忽誤放,以致造成左右相反的「反印」現象。
因此經由圖片軟體左右反轉加以還原(附圖三),再拿來與翻拍自《臺灣懷舊》書中第106頁的「附圖二」對比,就完全一樣。
303.jpg
附圖三:將「附圖一」經由圖片軟體左右反轉加以還原的「第二代臺銀總行」舊照片。
照片中以「藍圈」標示是現今的博愛路,以「綠圈」標示是現今位於總統府和「第三代臺銀總行」之間的寶慶路。
 
「附圖三」這張經左右反轉而還原的明信片,以「藍圈」標示是現今的博愛路,另以「綠圈」標示則是現今位於總統府和「第三代臺銀總行」之間的寶慶路。
此外,再與家中電腦所存檔十幾張「第二代臺銀總行」之圖檔(附圖四)詳加比對,更可完全確定經左右反轉還原的「附圖三」才是方位正確之原貌,亦即充分證明「附圖二」是一張錯誤失真的「反印」繪葉書。
「附圖二」雖是一張錯誤失真的「反印」繪葉書,但除非對現已遭拆除改建無法親見的「第二代臺銀總行」有整體認識與研究,否則還是不易辨識並瞭解其錯誤所在。
304.png  
附圖四:家中電腦所存檔十幾張「第二代臺銀總行」圖檔的其中一張。
詳加比對,更可完全確定經左右反轉還原的「附圖三」才是方位正確的原貌,亦即充分證明「附圖二」是一張錯誤失真的「反印」繪葉書。
 
●此文於2022年1月16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22年1月16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lon/posts/318742337149145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