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3年6月22日專程回屏東探視父親,這篇文章 —〈我對圓山飯店「百年金龍」簡介的質疑與說明〉其實構思已久,並在出發回屏東的前一刻剛好完稿,但因有些照片匆忙之間尚未找齊,由於正忙著整理行李準備搭乘接駁車前往烏日趕搭高鐵,想一想似也不急於一時,所以就決定再過幾天回草屯住家後才正式發表。
令人意想不到,短短兩、三天內事情竟然出現重大變化!
變化主因是原本陳列在「金龍廳」長達68年之久都平安沒事的這座「百年金龍」,竟然意外出狀況!
23日早上10點半左右,位於金龍廳的 「百年金龍」因木質藻井長期遭白蟻蛀蝕破壞,以致天花板突然坍塌掉落,並且不偏不倚剛好就砸在「百年金龍」身上,當場造成龍頭與龍身接合處斷裂。
23日晚間9點多,在屏東看到這則「百年金龍」突遭砸損(附圖一)的新聞報導時,內心甚感意外詫異!
圓山飯店指出,已經會同工藝師進行檢視,因受損狀況不嚴重,預計應在一星期內即可完成修復作業,盡快恢復百年金龍原有風貌。
這篇文章是就個人長期研究「百年金龍」所得,特地針對「百年金龍」中文簡介的一些敘述錯誤之處,一一提出質疑與詳加說明。
「百年金龍」修復後,也期待圓山飯店能順勢委請專家學者將簡介原有的錯誤之處再重新考證改正與補述,以便更符合事實真相,是所願也!
附圖一:2023年6月23日上午10點半左右,圓山飯店「百年金龍」因上方的藻井天花板鬆脫掉落遭砸毀(翻拍自網路)。
〈我對圓山飯店「百年金龍」簡介的質疑與說明〉
自1899年到1945年,「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曾發行一套僅限臺灣地區通用的紙幣 ─「臺灣銀行券」。
這套「臺灣銀行券」依發行先後共區分為「銀券」、「金券」、「大正改造券」、「昭和甲券」、「昭和乙券」、「現地刷券」、「臺灣銀行背書券」(武尊千圓券),合計有七大系列共22種版式。
上述七大系列「臺灣銀行券」,除早期的「銀券」、「金券」及最後一版「臺灣銀行背書券」之外,總計有14種版式紙幣皆採「臺灣神社」做為鈔券正面之主圖設計。
由此可確知當年這套由「株式會社臺灣銀行」發行的「臺灣銀行券」,在鈔圖設計上是何等尊崇借重「臺灣神社」所蘊含的政治意象與歷史意義!
此外,亦可瞭解見證「臺灣神社」和現今所見位處劍潭山丘的臺北圓山飯店,彼此關係是何等淵遠流長密不可分。
臺北圓山飯店前身是1951年完工啟用的「臺灣大飯店」(附圖二)。
附圖二:臺灣大飯店(第一代圓山飯店)舊照片(翻拍自網路)。
臺灣大飯店原址是興建在臺灣神社「拜殿」前第一座鳥居處 ,飯店後方則是日後的「金龍廳」位置,現今這座「百年金龍」其擺放處就是當年臺灣神社的「正殿」所在。
這棟傳統中國式二樓建築最早係由「臺灣旅行社」經營,當年堪稱是臺灣第一家國際觀光飯店」,直至1952年起才正式更名為臺北圓山大飯店(第一代圓山飯店)。
1970年代初期,為了擴建飯店乃拆掉只有兩層樓的「第一代圓山飯店」,另在原址新建十四層主樓,並另以迴廊與後方之金龍廳、翠鳳廳(現殘破不堪已成廢墟)、麒麟廳連結成現今所見的「第二代圓山飯店」。
如前所述,臺北圓山飯店前身 — 「臺灣大飯店」,其原址就是日本時代位於劍潭山丘的「臺灣神社」。
社格屬「官幣大社」的「臺灣神社」,又稱「臺灣總鎮守」,是日本時代全臺各地陸續興建將近兩百座大小神社當中,層級最高 (官幣大社)也是最重要的一座神社。
由於臺灣神社和臺北圓山飯店彼此間的關聯密切,2014年為了撰寫《臺灣銀行券圖文賞析》一書,個人先後親臨造訪臺北圓山飯店十幾次(2017年12月27日曾在此住宿一晚)。
心想靠著實地勘察踏訪,應可進一步瞭解釐清臺北圓山飯店跟當年這座「臺灣神社」的諸多連結與相關事宜。
始建於民國45年的「金龍廳」是早期圓山飯店主體建築,亦為當年國府接待世界各國元首、政要、貴賓來臺參觀訪問時,安排下榻住宿與舉辦宴會的首選。
臺北圓山飯店「金龍廳」係因廳內有一座堪稱鎮店之寶的「百年金龍」(附圖三)而得名,這也是每次我走訪圓山飯店時,都列為必到的參觀景點。
「百年金龍」原本是一座噴水銅龍(附圖四),銅龍最初是擺置於臺灣神社內苑第一座鳥居外圍的池塘上,地點大約位於現在圓山大飯店入口牌樓後方往圓山聯誼會的路旁。
附圖三:位於圓山飯店金龍廳的「百年金龍」。
附圖四:「百年金龍」原本是一座噴水銅龍,銅龍最初是擺置於臺灣神社內苑第一座鳥居外圍的池塘,地點大約位於現在圓山大飯店入口牌樓後方往圓山聯誼會的路旁(翻拍自網路)。
光復初期,臺灣神社許多建築與設施,因改朝換代及其他政治因素陸續遭拆除或遷移。
或許是符合華人崇龍的心理與喜好,二戰結束國府接管臺灣後,「噴水銅龍」仍一直保留在原地未遭破壞或搬遷移動。
民國45年(1956年),圓山飯店金龍客房與金龍廳落成啟用,蔣夫人責令將這座銅龍遷移至現今公開展示地點,據瞭解這個地方正是當年臺灣神社「本殿」所在位置。
民國76年(1987年),圓山飯店金龍廳改建,為了彰顯銅龍的歷史意義、重要性及價值,特意將銅龍全身貼上一層光彩耀眼的24K金箔。
此外,另有一說指稱搬遷後的噴水銅龍其龍身結構材質及姿態配件都略有變更,並重新切割方便拆卸搬遷,因此噴水銅龍遷至金龍廳現址後不久,另將銅龍全身重新貼上金箔作為變身之掩飾。
從此「銅龍」變成煥然一新超吸睛的「金龍」,「百年金龍」亦自此搖身轉變成為臺北圓山飯店人氣最旺的一座著名擺設與鎮店之寶。
圓山飯店為了讓來此住宿、參觀、拍照之遊客對這座聞名遐邇的「百年金龍」有所瞭解,特在這個著名的打卡景點前,豎立一塊約200字的中文簡介(附圖五)。
附圖五:錯誤甚多的「百年金龍」簡介。
自認對這座「百年金龍」還算略有涉獵,但當每次看到這塊200字的「百年金龍」中文簡介牌時,由於語意不明且又不解其義,常常滿頭霧水深感迷惘疑惑而陷入沉思。
這些年來隨著對臺灣神社日漸深入瞭解與研究,開始對「百年金龍」這則約 200字的中文簡介牌,另有不同看法與質疑。
在提出個人看法之前,先將金龍廳這座「百年金龍」的中文簡介,一字不漏全部抄錄如下:「二次大戰後,龍山公園內的銅龍塑像已遭日軍熔為砲彈,而劍潭山上的台灣神社不幸被毀,但銅龍卻於戰火中毫髮未傷,依舊神氣活現、靈居百年,居民嘖嘖稱奇,「龍尾穴」聲名傳播四海。民國四十一年,第一夫人蔣宋美齡女士為尋找一個接待國賓的場所,選中「龍尾穴」這塊寶地,建立台灣第一棟世界級旅館 — 圓山大飯店,並成為國際觀光的勝地。但前來飯店金龍廳膜拜銅龍的風氣依舊未減,七十六年時,飯店為銅龍鍍上金身,供人頂禮之用。特別是日本旅客住宿於圓山飯店者,皆會前往膜拜金龍祈福求平安。」
認真看完這篇短短約200字的中文簡介,不禁覺得內容除有語焉不詳甚至還有敘述錯誤與邏輯不通之處。
例如簡介開頭第一段:「二次大戰後,龍山公園內的銅龍塑像已遭日軍熔為砲彈。」
雖然僅只短短33個字,當中就有三個疑惑不解及待補充之處,現一一剖析分述說明如下:
❶ 疑惑一:簡介開頭提到的「龍山公園」是否確有此園,若有此園那又位處何地?
經多次上網Google搜尋「龍山公園」,唯一勉強可找到相關之處,僅有跟「龍山公園」一字之差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龍山寺公園」(艋舺公園)而已!
有關「龍山公園」之考證稍後再述,先僅就圓山飯店附近確實存在的另一座著名「圓山公園」作一番說明。
現將此座「圓山公園」的相關資訊整理如下:
1895年6月,日本開始統治臺灣,第3年就在圓山建造臺灣第一座公園 — 「圓山公園」(附圖六)。
附圖六:「圓山公園」舊照片(翻拍自網路)。
「圓山公園」位於臺北市中山北路以西、玉門街以東,捷運圓山站與美術公園之間,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期間將此劃入展區,目前是花博公園一部分。
「圓山公園」係興建於日本時代的臺灣第一座公園 ,公園位置雖與「臺灣神社」相距不遠,但「圓山公園」其實並不在「臺灣神社」範圍之內。
那麼這座「龍山公園」,是否即為一般所熟知的「圓山公園」?
既然當地早已存在頗有盛名的這座「圓山公園」,為何簡介內容還無端要再扯上另一個容易使人混淆不清,甚至跟臺灣神社絲毫不相關的「龍山公園」,此舉著實令人困惑不解?
目前所見臺北圓山飯店14層中國宮殿式大樓(第二代圓山飯店),是1973年10月10日正式落成啟用。
這座「第二代圓山飯店」初建時,為防範遭空襲或攻擊,另在飯店地下二樓設有「東密道」和「西密道」,作為飯店內貴賓若突遇緊急狀況就能立刻疏散與逃生之用。
「西密道」於2019年9月開放導覽參觀(出口設在劍潭公園);「東密道」是在2021年3月開放導覽參觀(出口設在北安公園)。
2020年6月11日,我曾自費100元參加圓山飯店所舉辦「西密道」探索之旅。
當天行程安排是先參觀「百年金龍」及飯店大廳,最後才進入地下一樓的「西密道」拾級而下實際探索。
那天參觀「百年金龍」時,曾當面請教導覽人員有關簡介中提及的這座「龍山公園」究竟位於何處,它跟圓山公園是否有所關連?
但專業的導覽人員似也解說不清,指稱「龍山公園」就是臺灣神社內的一座花園!
但在深入探究臺灣神社的歷史沿革及瞭解土地之規劃利用,可確知在臺灣神社根本就找不到任何與「龍山公園」的相關敘述。
興建於圓山飯店現址的「第一代臺灣神社」,係因腹地狹小不夠使用,才會選在現今東邊山腳下即目前「圓山聯誼會」處著手興建「第二代臺灣神社」。
當時的臺灣神社腹地既已不足,哪還有多餘空間可規劃設置一座花園?
如前所述,在現今臺北市萬華區確曾存在與「圓山公園」僅一字之差的另一座「龍山公園」。
此座公園與金龍廳百年金龍展示說明牌(中文簡介),在開頭就提即的「龍山公園」,應屬同一座。
據專家考證,清乾隆3年(西元1738年)龍山寺創建時,曾延請堪輿專家查驗風水,認為該處是「美人穴」,於是特在寺前空地開鑿一大片半人工風水池做為「美人照鏡」之用,藉以保護艋舺風水。
大正8年(西元1919年)為開闢廣州街,乃將風水池大部分區域填平改建成「龍山公園」,但尚保留一小範圍噴水池。
這座由風水池改建而成的現代化公園完成於1920年代後期。
到了1930年代,臺北市役所委託艋舺銀匠製作一座祥龍昇天的造型裝飾於公園噴水池上(附圖七)。
附圖七:早期位於龍山公園噴水池的一座「祥龍昇天」雕塑造型銅龍。
此祥龍昇天雕塑造型與更早的臺灣神社銅龍相近,皆表現龍頭朝上即將一飛昇天之意象 (此祥龍昇天雕塑現早已拆除與現今捷運龍山公園噴泉水舞池位置相近)。
細究「龍山公園」的噴水銅龍可確知,無論是外型、鑄造者、奉獻者皆與臺灣神社毫無關聯,百年金龍簡介中有限的寶貴篇幅為何硬將兩者牽扯在一起,此為第一個疑惑不解之處。
❷ 疑惑二:銅龍是否鬧雙胞!
目前陳列在「金龍廳」的「百年金龍」,其前身為「青銅製登龍噴水器」,這是1919年(大正8年)11月28日由臺北日籍富商「館野弘六」捐贈奉納給「臺灣神社」。
噴水銅龍的捐贈者「館野弘六」,此人也是大有來頭絕非泛泛之輩,他可說是臺灣近代汽車客運業開創者,也是草山溫泉旅館(陽明山溫泉)的開發者之一(參見附圖八「館野弘六草山溫泉開發紀念碑」)。
附圖八: 位於陽明山「前山公園」附近的「館野弘六草山溫泉開發紀念碑」(翻拍自網路)。
金龍廳「百年金龍」之所以命名為「百年」,原本可能只是想強調它的歷史久遠,現若從文獻記載可確知,從1919年(大正8年)出現至今(2023年)早已超過100年,所以現今稱之為「百年金龍」也是實至名歸。
這座噴水銅龍最初原擺置於臺灣神社內苑第一座鳥居外圍的池塘中間,位置大約在現在圓山大飯店入口牌樓後方往圓山聯誼社的路邊。
民國45年(1956年),圓山飯店金龍廳與客房落成啟用,噴水銅龍隨之遷移至現今公開展示之位置。
民國76年(1987年),圓山飯店金龍廳改建,為了彰顯噴水銅龍的歷史意義、重要性及價值,所以特意將其全身貼上一層光彩耀眼的24K金箔。
「百年金龍」除貼上金箔(1987年)與遷移位置(1956年)外,從出現至今整體尚保存完整很幸運並未遭戰火波及或破壞,而且可確知在臺灣神社周遭應該就僅有這一座銅龍而已。
但簡介中卻說:「龍山公園內的銅龍塑像已遭日軍熔為砲彈。」
若依簡介的文意加以判讀,在這座跟臺灣神社根本毫不相關的「龍山公園」內,竟然同時還有後來遭日軍熔為砲彈的第二座「銅龍」。
若據此加以推論,那麼「臺灣神社」與「龍山公園」竟然同時各有一座銅龍,總計就是兩座銅龍,那銅龍豈不是鬧雙胞嗎!
此兩座銅龍一座保存至今(現擺置於金龍廳),另一座則遭日軍熔為砲彈,將兩座毫不相干的銅龍強加比擬,這未免與史實所述和大家的認知差距過大!
❸ 疑惑三:二戰結束「後」,日軍還有必要將銅龍塑像熔為砲彈嗎?
日本在二戰後期已是「強弩之末」,由於資源日漸困窘,但為了支援前線繼續作戰,當局極力推動「金屬回收運動」,因此四處拆銅像強徵民間百姓所存有的鋁、鎳、銅、白銅等「非流通硬幣」(附圖九)金屬,用以製造彈藥、飛機、軍艦、大砲.....。
附圖九:日本在二戰後期由於資源日漸困窘,但為了支援前線繼續作戰,當局極力推動「金屬回收運動」,因此四處拆銅像強徵民間百姓所存有的鋁、鎳、銅、白銅等「非流通硬幣」金屬,用以製造彈藥、飛機、軍艦、大砲.....(翻拍自網路)。
這些發生在二戰末期強徵金屬及拆銅像之舉,都有實際需要與明確事實可供佐證。
但簡介中提及二次大戰『後』,龍山公園的銅龍塑像遭日軍熔為砲彈,就根本是邏輯不通的大烏龍!
試想,大戰既已結束,駐臺日軍都奉令放下武器準備引揚歸國,此時日軍為何還要大張旗鼓將如此重要與神聖的銅龍塑像「熔為砲彈」,這根本是邏輯不通!
戰後,將銅龍塑像「熔為砲彈」這段敘述是整篇簡介中,最大敗筆與明顯可見的謬誤之處!
此外,由「疑惑三」亦可連帶呼應與印證「疑惑一」和「疑惑二」確實是漏洞百出疑雲重重不足採信!
除上述三個疑惑外,簡介中尚有跟神社興建有關的「第四個疑惑」。
❹ 疑惑四:簡介提及,「劍潭山上的台灣神社不幸被毀,但銅龍卻於戰火中毫髮未傷,依舊神氣活現、靈居百年,居民嘖嘖稱奇。」
事實真相如下,慘遭嚴重焚燬的是位於劍潭『山腳』的「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而非位於劍潭『山上』的「第一代臺灣神社」(圓山飯店現址)。
臺灣神社依興建先後,可分為「第一代臺灣神社」與「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
矗立在劍潭山丘的「第一代臺灣神社」,是在第四任臺灣總督 ─ 兒玉源太郎任內的1901年2月開始動工,1901年9月26日完工,一個月後的1901年10月 24日舉行落成典禮。
「第一代臺灣神社」自落成啟用後由於長期受到臺灣潮濕氣候影響,經年累月下來木造建材已逐漸腐朽。
此外,臺灣神社還面臨白蟻為害的嚴重問題。
在地理位置上,社殿位處狹窄稜線上,地勢高低差異甚大,前往參拜臺灣神社者又日漸增加,由於腹地太小原有場地似已不敷使用。
建材腐朽、白蟻為害、地勢高低差異、腹地不夠廣大,這些都是臺灣神社興建後所陸續面臨急待處理的實際問題。
此外,為了配合總督府實行「皇民化」以及「一街庄一神社」的治臺政策,官方希望藉由參拜神社、改日本姓氏、推行講日語等舉動,使臺灣百姓成為信仰神道教、效忠天皇、熱愛日本帝國的皇民,其中擴建、改建神社更是重要的一環,因而才有覓地再擴建「臺灣神社」之議出現。
就在保留舊有「第一代臺灣神社」的考量下,總督府打算開始興建規模更大的「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藉以取代現址是臺北圓山大飯店的「第一代臺灣神社」。
「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興建位置,就在第一代臺灣神社東邊約200公尺處的山腳下那片平緩坡地。
這座全新的「第二代臺灣神社」,就位在目前中央廣播電臺至圓山聯誼會之間,神社的「本殿」在現今圓山聯誼會餐廳,「拜殿」大概就在游泳池位置。
1944年6月17日,臺灣神社因增祀天照大神改稱「臺灣神宮」,此時「臺灣神宮」範圍已擴大並涵蓋前後兩代「臺灣神社」,而非專指剛興建完成的「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
「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歷經7年建造,於1944年10月19日完工,原本預計在10月25日進行新境地「遷座祭」。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即將舉行「遷座祭」大典前兩天(10月23日)下午,一架原本要降落松山機場的日本『陸軍運輸機』於迫降時,不幸墜毀在「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附近。
這場災情慘重的空難事件所引發的熊熊大火燒燬包含鳥居、石燈、臺灣總督府警察招魂碑等第二代臺灣神社內眾多建築。
早年在日本官方大力宣導下,留下許多「第一代臺灣神社」的舊照片與明信片,目前只要上網隨意搜尋,相關影像俯拾皆是不足為奇。
但這座興建完工不久尚未啟用即慘遭燒毀破壞的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則不然。
第二代臺灣神社 (新境地)在興建過程與興建完成後幾乎都未曾留下照片公諸於世,官方或許是想在新境地完成與啟用之後才大肆宣傳,想不到竟因一場意外空難事件打亂整體佈局,而未留下照片或影像紀錄。
目前僅在李重耀建築師編著的《從日本神社談桃園神社修建》書中第64頁,收錄一張營造中的「第二代臺灣神社」新社殿照片,和其他單位發布的一些空拍照片而已。
二戰末期,由於總督府已無暇他顧加上財務陷入困境,所以一直到戰爭結束,總督府已無餘力籌資鳩工再重新修建、復原這座已慘遭燬損的「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
改稱為「臺灣神宮」的前後兩代臺灣神社,後來之下場與命運又是如何?
如前所述,「第二代臺灣神社」(新境地)幾乎全毀在空難事件所引發的熊熊大火,而位於劍潭山上的「第一代臺灣神社」依據昭和20年5月8日《朝日新聞》報導,曾在5月6日遭美國軍機投彈轟炸,導致部分拜殿燒毀 (本殿大致無損)。
臺灣光復後,位處劍潭山的「第一代臺灣神社」,被視為具有軍國主義象徵的政治因素而遭陸續拆除,並於原址重新改建「臺灣大飯店」(第一代圓山飯店)。
現今有些報導常將這前後兩代臺灣神社混為一談,例如前述:「劍潭山上的台灣神社不幸被毀,但銅龍卻於戰火中毫髮未傷,依舊神氣活現、靈居百年,居民嘖嘖稱奇。」就是一則明顯例子。
明明遭飛機撞毀的是劍潭山下「第二代臺灣神社」,但卻無端扯上位於劍潭山上「第一代臺灣神社」的那座「噴水銅龍」!
2023年6月23日上午10點半,「百年金龍」遭掉落的天花板壓毀砸壞,觀看當天晚間的新聞報導就發現有幾家國內新聞台搞不清狀況,竟把位於「第一代臺灣神社」的噴水銅龍與劍潭山下的「第二代臺灣神社」張冠李戴瞎混在一起,無意間竟誤導民眾!
看完以上剖析,短短200字的中文簡介就可找到「四個」敘述有誤之處,經整理歸納如下:
1. 臺灣神社附近是否另有一座「龍山公園」,令人質疑(真正的「龍山公園」位在艋舺與臺灣神社毫無地緣關係與歷史上的傳承)。
2. 罕見的「銅龍」竟然鬧雙胞。
3. 二戰結束「後」,日軍竟然還要熔銅龍造砲彈,嚴重錯誤根本不符史實。
4. 二戰末期,遭嚴重毀損是劍潭山腳下的「第二代臺灣神社」,而非劍潭山上的「第一代臺灣神社」。
這次「百年金龍」不慎遭壓毀砸壞,圓山飯店預定在一週內修復完畢,並預定將早已發現銅龍內部遭阻塞而不順暢的噴泉管道亦一併處理。
「百年金龍」簡介,分別是以中、英、日三種文字來說明,由此可見圓山飯店對其重視之程度。
但經仔細檢視,竟可在短短200字的說明中就隨意找到那麼多錯誤,真是令人費解!
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這些簡介上的錯誤原本也可視而不見,但又如骨鯁在喉不吐不為快,最後終於下定決心抽出時間靜下心來認真下筆為文,一心只想實事求是為歷史留下真相!
「百年金龍」可供介紹說明之處甚多,趁這次大肆整修之際不妨也找專家學者更正撰述與重新印製「簡介說明牌」,將有爭議之處刪除,這應該是一件不難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