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旬開始實施三級警戒,直到7月底因疫情趨緩,才調降疫情警戒標準至第二級。
這兩個多月來為了防範感染與避免疫情擴散,就只好盡量宅在家裡不外出,終日閒閒無事做,正可好好靜下心來認真看一些書。
看書的確是打發時間最好的方式之一,這段期間共看了四本有關大陳島的文獻書刊,檢視成果確實是受益良多。
其中由胡炘(音同『欣』)將軍撰寫的這本《大陳回憶》(民國87年6月30日由國防部軍務局出版),就是這段期間所看過有關大陳島的文獻書刊之一。
胡炘將軍(是曾任中華開發總經理、中華開發工業銀行董事長胡定吾的父親)字炘之(1990年3月~ 1996年5月)浙江省永嘉人,早年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民國43年,胡炘由原任大陳防衛部參謀長調任第46師師長。
第46師為我國陸軍在臺第一個改制為美式標準配備及訓練的正規重裝步兵師。
民國42年8月為配合大陳防衛部之成立,第46師奉令移防至大陳駐守。
46師是當時負責上大陳、下大陳防衛的國軍主力部隊。
民國44年2月中旬大陳軍民撤退來臺,返臺後46師奉令移防至嘉義中庄。
研讀胡炘將軍這本《大陳回憶》,在書中第10頁(附圖一)意外發現與「大陳鈔票」相關也是我甚感興趣的一小段文字敘述,現將這段內容抄錄如下:「告別大陳島,登上803號登陸艇,佇立船頭至大陳島漸漸隱沒,我因過度疲勞,即行入眠 ,一覺醒來,船已接近基隆港,遂將身上的大陳鈔票,分送美軍朋友,留作紀念。」
附圖一:胡炘將軍《大陳回憶》,書中第10頁與「大陳鈔票」相關的一小段文字敘述:「告別大陳島,登上803號登陸艇,佇立船頭至大陳島漸漸隱沒,我因過度疲勞,即行入眠 ,一覺醒來,船已接近基隆港,遂將身上的大陳鈔票,分送美軍朋友,留作紀念。」
胡炘將軍《大陳回憶》書中提及他在離開大陳返臺的軍艦上(1955年2月13日),如何處理個人身上「大陳鈔券」的這段往事,不禁引發我繼續探究大陳鈔票何去何從的後續問題。
1955年1月20日一江山失守後,美國基於戰略考量一直強烈干預並希望國府棄守大陳。
幾經交涉,終於取得美方承諾,願全力幫助大陳撤軍,並在大陳撤退後,同意共同協防金門、馬祖。
獲美方具體保證,國府才決定下令自大陳撤退。
國防部將此次大陳撤退的軍事行動,定名為「金剛計劃」,並自1955年2月8日開始執行。
2月8日當天上午正式展開大陳島人員輸運,2月12日上午10時左右最後一批軍艦與人員撤離大陳,13日該批軍艦與人員安全抵達基隆港。
整個大陳撤退過程,係由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全力協助,並事先通知英國,讓英國駐蘇聯大使轉告蘇聯外長,透過蘇聯私下勸誡及警告中共勿在大陳撤退期間輕舉妄動。
「金剛計畫」行動期間,中美雙方聯合組成的海軍混合艦隊緊密配合,在日夜全天搶運下,終於順利將全島軍、民三萬三千七百餘人,提前於短短五天內(2月8日至2月12日)陸續從大陳安全撤離,創造遠超過預期的成果。
當初實施「大陳軍民撤退」的「金剛計劃」是於1955年2月8日上午正式啟動,第二天(2月9日)首批大陳義胞抵達基隆港西碼頭。
這些大陳軍民來臺後的事項之一,就是將身上的大陳鈔券兌換成新臺幣本島券,以便在臺使用。
依臺灣銀行總行公告 ─ 〈中華民國44年2月15日 肆肆銀發字第0660號〉(附圖二)所示,當時辦理大陳鈔券兌換之規定如下:「查本行為便利大陳轉移來臺軍民兌換所持大陳新臺幣起見,除已洽請聯合勤務總司令部財務署所屬第卅二、卅三收支組在港口成立兌換處收兌外,茲恐尚有部分軍民,未及兌換,特定自二月十五日起至三月十四日止,由本行各分行處一律收兌,希各持有人迅速至本行就近各單位憑券兌換,逾期在本省不再收兌,除分行及呈報外,特此公告。」
從這則臺銀總行的公告可知,大陳鈔券之兌換最早是交由軍方負責,後又考慮或許仍有部分軍民未克及時將大陳券兌換而遭受損失,因此特規定自2月15日起至3月14日止(為期一個月),另由臺銀總行及各地分行接手加入此項收兌大陳券之作業。
2014年6月17日至2014年7月16日,文化部在臺北市中正紀念堂的中央通廊舉辦一項名為「島嶼、碼頭、新故鄉 ─ 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的展覽(附圖三)。
附圖三:2014年6月17日至2014年7月16日,文化部在臺北市中正紀念堂的中央通廊舉辦一項名為「島嶼、碼頭、新故鄉 ─ 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的展覽。
展覽內容分為「英雄之島」、「大陳采風」、「遠離家園」、「碼頭接送情」、「臺灣新故鄉」、「文化傳承新風貌」六個主題單元。
「附圖四」係翻拍自「碼頭接送情」這項主題單元的其中一張照片,內容是幾個軍人在基隆碼頭手持大陳券兌換新臺幣本島券的實景照片。
「附圖五」則是一群大陳義胞拿著大陳券,依序排隊到「接待所」兌換新臺幣本島券的珍貴照片,照片係由當時中央社記者李壽康先生拍攝。
兩張照片的內容差不多,差別在於第一張照片的主角是軍人,第二張照片是一般老百姓(大陳義胞)。
大陳鈔券之收藏與研究向來是我最感興趣的主題,以下是蒐錄個人所知有關大陳券兌換的幾則事證。
●「附圖六」是現今所見第二張大陳伍角短足A(票號:AA080918),原票主是臺北蕭先生。
2012年12月15日晚間蕭先生向我親口陳述,這張罕見的大陳伍角短足A是當年他在聯勤任軍職(連長)的父親,因職務之便剛巧有機會從基隆港登岸來臺的大陳義胞手中兌換到五張大陳鈔券留做紀念。
蕭父往生後,這張大陳伍角AA080918短足A由「蕭先生」繼承,另有一整套4張大陳券目前是由其旅居海外多年的大姊保管(這張罕見的大陳伍角短足A幾經輾轉現由高雄謝醫師珍藏)。
●幾年前曾在網路上搜尋到有關大陳券的一篇相關短文,內容如下(原文由「浪花」於2010-08-09 19:35發表):
唸高中時的教官是大陳撤退殿後的排長……。
據他說大陳撤退時,他的排撿了幾十麻布袋的鈔票;在船上因為天寒,士兵們燒鈔票禦寒……。
等到踏上基隆碼頭時,鈔值以1:1兌換;在船上燒光鈔票取暖的他們,立時傻眼……(附圖七)。
●「附圖八」是部落格讀者於2012年11月23日Email給我,提供其家族長輩遺留給他的四張大陳鈔券彩圖 。
●「附圖九」這張品相約65新票號是V100575E的大陳拾圓舊鈔,目前是浙江省博物館的館藏(翻拍自浙江省博物館典藏大系叢書第七冊《全林剪影》第188頁)。
附圖七:幾年前曾在網路上搜尋到有關大陳券的一篇相關短文,內容如下(原文由「浪花」於2010-08-09 19:35發表):唸高中時的教官是大陳撤退殿後的排長……。
據他說大陳撤退時,他的排撿了幾十麻布袋的鈔票;在船上因為天寒,士兵們燒鈔票禦寒……。等到踏上基隆碼頭時,鈔值以1:1兌換;在船上燒光鈔票取暖的他們,立時傻眼……。
附圖八:部落格讀者於2012年11月23日Email給我,提供其家族長輩遺留給他的四張大陳鈔券彩圖 。
●「附圖十」這三張票號分別是AA066641、AA066642、AA066644的九成新大陳壹角連號券,係民國103年2月間,由高雄市新興區某家郵幣社買進。
原票主是一位早年曾在大陳島駐守過的軍人,當年他將10張大陳壹角連號鈔,夾放在書本內頁妥善保存。
大陳撤退時,他並未隨同一般百姓撤回臺灣,而是直接跟著部隊移防至金、馬外島戰地駐守,約在1960年間才調回臺灣本島。
這些大陳壹角連號鈔其中有數張已分送他人,後來經由網路搜尋,才知這些昔日無意間留存看似不甚起眼的舊鈔如今每張都價值不菲。
現今一張九成新以上之大陳壹角券,其古董行情已超過實際面額(壹角)三、四十萬倍之多。
●「附圖十一」這張票號AA562742的大陳壹圓,係臉書好友王小姐於2021年7月30日PO在臉書社團與大家分享的一張珍鈔。
附圖十一:這張票號AA562742的大陳壹圓,係臉書好友王小姐於2021年7月30日PO在臉書社團與大家分享的一張珍鈔。
王小姐的父親早年因職務異動,曾在民國43年12月調派至大陳任職。
最近因整修老家,她在父親的抽屜裡無意間發現這張大陳壹圓紙鈔、郵票和一些錢幣(之前都不知道有此券也不了解其身價高低)。
●民國66年出版的《郵鈔會刊》第2期,內有一篇新光郵鈔雜誌社老闆徐祖欽先生撰寫之鈔文 ─〈台幣鈔券珍品錄〉。
這篇鈔文第44頁有段敘述現將內容抄錄如下:「擁有三張大陳拾圓鈔的何炎,當年服務於新生報社,獲悉大陳義胞來台的消息後,立刻從台北趕去基隆,向義胞兌換了三張。」
行前他曾邀約郵友馬澤生同往,可惜馬君當時懶得動,至今仍後悔不已!」
何炎先生當時擁有的三張大陳拾圓券,根據紀錄其票號如下:V018513E、V037865E、V042986E(參見1977年出刊的《郵鈔會刊》第2期第43頁至第44頁)。
● 臺鈔藏家屏東恆春靳慶保老先生早年曾專程到大陳島尋寶,苦尋數日終於購得一張大陳壹角幣,該鈔係藏於一戶住家的土造牆壁的壁縫中,鈔面已有破損(參見1997年1月出刊的《宣和幣鈔》第7期第73頁)。
● 「當時協助大陳撤退的美軍第七艦隊艦上官兵,常以一元美金和擔任運補的國軍交換一元大陳專用紙幣,作為紀念;如今若還倖存,算得上是升值最快的紀念品」(上述內容參見徐宗嶽〈展現生命無限可能的「大陳義胞」一文〉。
● 「回溯一江山戰役當時的情況,在戰役爆發之前,王生明上校回台灣述職(林永隆註:王生明係返臺參加國軍克難英雄表揚大會),當時戰火已迫在眉睫,政府為了鼓舞士氣,還特地加發了一萬多元「限大陳地區通用」鈔票作為加菜金。
戰役結束,這批新鈔自然落入共軍的口袋,儘管當時沒有實用價值,只能當成紀念品,時至今日,只要能倖存下來,都有一定的市場價值」(上述內容參見徐宗嶽 〈一江山戰役五十六年後餘絮〉一文〉。
● 數十年前從香港回流四十幾張大陳拾圓舊鈔來臺(參見《台鈔圖錄漫譚》第255頁。
但也有知悉內情者,直指這些舊鈔的來源其實就是透過特殊管道來自臺銀內部的回收券。
※ 總結以上這些有關大陳鈔券的資訊,似可勾勒出一幅大陳鈔的去向圖。
目前手中現所蒐錄有票號可查的大陳拾圓券共94張,其中有幾枚還是近幾年來曾在大陸錢幣雜誌、拍賣目錄、網站、新聞媒體報導……,公開現身或標售過,最後又陸續從大陸輾轉回流到臺灣。
個人認為國府當年自大陳匆匆撤退後,中共可能從當初未能一起來臺的極少數大陳當地居民、以身殉國之將士遺骸、戰俘、毀棄的民宅舊居、官府辦公處所……都可能搜刮到一些大陳鈔券,作為「戰利品」。
例如有地緣關係的浙江省博物館,於2009年11月出版全套共12冊的浙江省博物館典藏大系叢書,在該套叢書第七冊《全林剪影》第188頁,就刊載一張品相約65新票號是V100575E的大陳拾圓舊鈔(附圖九)。
如今大陳撤退雖已事隔六十餘年,但有「地緣關係」的浙江沿海一帶,再發現大陳鈔券之芳蹤,還是有頗高的可能性。
1955年11月6日出刊的《聯合報》,在該報04版刊登一則有關大陳券銷燬之簡短新聞(附圖十二),由於是翻拍自《聯合報縮印本》第九輯,字體太小,雖已放大處理,但為求看起來更順眼、更清晰,還是再將這則短短不過59字的新聞稿一字不漏重新抄錄如下:
【本報訊】台灣銀行續有第十二批新台幣廢券五千五百萬元及大陳地名券一千一百五十七萬四千六百廿六元八角,呈奉財政部核准,將於本月十日銷燬。
以上雖只是一則不甚起眼的簡短新聞,但對臺鈔收藏者而言,卻透露出很多重要的訊息。
有關大陳券的發行統計資料,經整理如下:
(1):大陳拾圓僅發行VE一組字軌100萬張,總面額應是1000萬元。
手中現所登錄的大陳拾圓票號共95張,目前所見最大票號是V807337E,6字頭、9字頭的大陳拾圓券至今則還未見過。
(2):大陳壹圓只發行一組AA字軌100萬張,總面額應是100萬元。
目前只見0字頭到5字頭,依手中現所登錄的大陳壹圓票號共201張,至今所見最大票號是AA583547。
(3):大陳伍角僅發行一組AA字軌100萬張,總面額應是50萬元。
目前只見0字頭、1字頭,依手中現所登錄的大陳伍角票號共120張,目前所見最大票號是AA159423。
(4):大陳壹角只發行一組AA字軌100萬張,總面額應是10萬元。
目前只見0字頭、1字頭,依手中現所登錄的大陳壹角票號共328張,目前所見最大票號是AA199731。
大陳券於1953年1月1日正式發行(大陳壹圓是民國38年製版,大陳壹角、伍角、拾圓都是民國39年製版),發行之初誰也沒料到,局勢變化會如此之快,短短兩年後國府就匆匆自大陳撤軍。
所以一直未出現的大陳鈔券,例如大陳壹角2字頭到9字頭80萬張;大陳伍角2字頭到9字頭80萬張;大陳壹圓6字頭到9字頭40萬張;及部分大陳拾圓券,合理推測當時應該全都有印製,可能是還未派上用場,所以就先暫存在庫房做為備用票。
理論上大陳壹角、伍角、壹圓、拾圓四種面額,每種面額各一組字軌,若全都有印製推算總金額應該是新臺幣1160萬元。
這批為數1160萬元大陳券後來之流向,大概有下列三種可能:
(1):經由「軍方」及「臺銀」所收兌回籠的「流通鈔」。
(2):有印製卻未拿出來流通使用的「庫存備用票」。
(3):散落民間或流落海外不知去向、燬於戰火及天災人禍、中共戰利品、幣鈔藏家與錢幣商珍藏留存。
依據上述《聯合報》的報導,所銷燬之大陳券計有11574626.8元,這些金額我推測應都是屬於第一項收兌回籠的「流通鈔」與第二項「庫存備用票」之合計。
若將理論上應有印製的11600000元,與實際銷燬的11574626.8元相減,所核算出之差額為25373.2元。
這筆25373.2元的差額,很有可能就是(1)「流通鈔」與(2)「庫存備用票」除外,屬於第三項:「散落民間或流落海外不知去向、燬於戰火及天災人禍、中共戰利品、幣鈔藏家與錢幣商珍藏留存」這部分。
經臺銀總行公告銷燬後(44年11月10日),大陳島鈔券至今或許連庫存票都已蕩然無存,甚至可能連官方檔案都只剩大陳券樣張而無留存大陳券正票(官方網站或相關公家機關所出版的專書內所刊登的大陳券都是樣張或借用其他收藏家之珍藏)。
有關大陳券的存世量多寡及可能下落,藉由這個推算法或許得以撥開迷霧,釐清一些事實真相。
大陳鈔是每個臺鈔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它除了具有文獻價值與史詩般的故事情節外,稀罕的存世量、居高不下的知名度,更使其身價節節上揚以致高不可攀!
花費快一星期整理資料草撰成文,終於完成野人獻曝之舉而PO出來分享,並深切期待大家不吝多予指教與修正補充。
●此文於2021年8月13日原發表在「林永隆的臉書」,2021年8月26日再轉貼至痞客邦。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lon/posts/3074064202827370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