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張日據時代的鈔券發行於民國3年3月3日(1914年 大正3年),一般俗稱大正改造五圓券。
今年4月26日家住台北縣汐止(現已改為新北市汐止區)的劉先生,寄來他對「大正改造五圓券」在暗記研究上的一些重大新發現,並且毫不藏私的完全提供給筆者參考與發表。
這兩張日據時代的鈔券發行於民國3年3月3日(1914年 大正3年),一般俗稱大正改造五圓券。
今年4月26日家住台北縣汐止(現已改為新北市汐止區)的劉先生,寄來他對「大正改造五圓券」在暗記研究上的一些重大新發現,並且毫不藏私的完全提供給筆者參考與發表。
臺灣版「武尊千圓券」正面圖案
這張臺灣版「武尊千圓券」是以日本版「武尊千圓券」之原票,另於鈔票背面加蓋紅色字體「株式會社臺灣銀行」八個大字,及一枚代表總裁或董事長之義的「頭取之印」紅色圓形印章。
臺灣版「武尊千圓券」背面圖案
這張發行於明治37年 (光緒30年. 西元1904年) 7月1日的金券壹圓黑白圖片,是出自日人「大橋義春」所編著《日本紙幣大系圖鑑》一書第136頁。
此券記號是A號,但鈔票號碼若從右唸到左為100000,是一張10萬號小趣味鈔;反之若從左唸到右則是000001,就成為一張不折不扣的天字第一號超級大珍鈔。
大正改造券五拾圓正面(發行日期:大正10年‧1921年12月24日)。
大正改造券五拾圓發行於大正10年(1921年),僅印製一組記號(1)。
日據時代的『臺灣銀行券』系列紙幣,除最珍罕稀少的『壹圓銀券』、『五圓銀券』、『拾圓銀券』、『五拾圓銀券』這四種紙幣外,『大正改造五拾圓』及『武尊千圓券』不論品相新、舊也都不多見,皆屬『珍鈔級』。
今僅將二十幾年來筆者所收集登錄的『大正改造五拾圓』票號公布如下,供收藏參考(目前只見0字頭、1字頭、2字頭、3字頭,估計約發行40萬張)。
當然這只是憑個人之力蒐羅而來,相信還有一些漏網之魚未登錄在內。
大正改造券五拾圓已登錄票號(79張):
001096、019644、037033、042162、053648、
064391、067833、069086、081092、099237、
日據時代初期由「臺灣銀行」發行的紙鈔不論是『銀券』或『金券』,皆係在時間相當緊迫的情況下匆促問世。
因此設計稱不上精良,紙質也欠佳而有易於污損的先天缺失存在。
大正3年 (1914年)日本據台將屆二十年,臺灣總督府配合『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經濟政策,因此在台灣積極推動農業改革。
隨著農業改革的進行,島內稻米與甘蔗產量為之大增,台灣經濟逐漸穩定。
由於各方面慢慢步向正軌,對於貨幣的需求量也日漸提高,故臺灣銀行乃將原通用的鈔券重新改版,所以才有『大正改造券』的印製與發行。
俗稱青仔欉的「臺灣銀行券」昭和甲券壹百圓之正面。
日據時代初期,由株式會社臺灣銀行發行的鈔券不論是『銀券』或『金券』,皆係在時間相當緊迫的情況下匆促問世,設計稱不上精細,紙質也因欠佳而有易於污損的缺陷存在。
大正3年(1914年)日本統治台灣將屆二十年,此時臺灣經濟已趨穩定,各方面也正慢步走向正軌,對於貨幣的需求量亦日漸增加。
為此臺灣銀行乃將通用的鈔券重新改版並變更設計,接著乃有所謂『大正改造券』的印製與發行。
『大正改造券』在臺流通十幾年後,由於鈔券印刷與製紙技術日益精進,為了防止鈔券偽造與變造,臺灣銀行乃將原發行的大正改造券再度改版,並從民國21年冬開始發行稱之為『甲券』的流通鈔票。
『甲券』這版鈔券共有四種面值,分別為『甲券壹圓』、『甲券五圓』、『甲券拾圓』、『甲券百圓』。
本文介紹的則是面值最大也是較廣為人知,臺灣民間一般都習慣稱之為青仔欉的『甲券百圓』。
2010年9月21日,曾在YAHOO!奇摩部落格發表一篇鈔文 ─〈舊臺幣伍圓AB字軌4字頭〉。
http://long11281128.pixnet.net/blog/post/226156289
依據手中現有的臺鈔收藏實物及觀察所得,當時是將舊臺幣伍圓券版式之變化規則大致歸納為如下三點:
1. 「樣張」與「正票」的AA字軌及AB字軌0字頭到4字頭(總數約150萬張),屬「無國字暗記版前期券」。
2. AB字軌5字頭到9字頭及AC字軌到AR字軌,都屬「沪、上、台國字暗記版後期券」
3. 兩種版式的關鍵分界處就在於AB字軌4字頭與5字頭。
2005年1月,新竹呂文正先生告知此種舊臺幣伍圓券可詳分「有記」與「無記」之後,到2010年9月,歷經將近六年長期觀察與研究,本以為此項結論已確定無誤大可就此定案。
想不到,事情又有新的重大發現與變化。
2012年12月5日,北部某藏家在奇摩幣鈔拍賣網站出品一張品相約98新,票號是AB498766的舊臺幣伍圓券(此票於12月10日結標,經一番搶標廝殺,最後是由南部鈔友周先生以6600元之驚人超高價得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