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網路搜尋到與大陳有關的一篇文章,名為〈大陳紙鈔 ─ 為了遷徙的紀念〉,現將原文全部PO上,與大家分享。
本文摘自中國論文網 原文網址:
http://www.xzbu.com/1/view-296929.htm
就像成群结队的候鸟一样,人有时也会因为某种原因,或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迁徙。
古时候的游牧民族,为了族群的生存,需要随季节更替和牧草的丰美进行迁徙。
吉普赛人,有名的迁徙民族,自公元五世纪起其祖先便离开印度,十世纪时为应对突厥人的入侵而再次迁徙,经波斯最终进入欧洲,自此再无折返。
如今吉普赛人(或称罗姆人)分布在欧洲及全球许多国家,抑或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背井离乡。
1940年,盟军执行敦刻尔克大撤退,至今仍是二战历史上最蔚为壮观的迁徙行动之一。
九年后,经历了连年战火的中国亦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迁徙。
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曾在作品中动情地回忆她的母亲,以及许许多多同她母亲一样的人们,在战争的迫近下仓促地离开家乡,或是去了台湾,或是去了香港,也有的飘泊至海外。
她的母亲当时还只是妙龄少女,是浙江淳安人。
她走的时候,没有任何怀疑地认为自己只是暂时离开,要不了多久就会回来。
所以在那个可能下着南方绵密的雨的清晨,她也没有带上多少细软,甚至都没有多看一眼古城的城楼,就此离开。
后来修建水库的时候,淳安老城全部被水淹没,而当年离开的女子,再未从那城门楼下走过。
龙应台的母亲或许只是那个年代动荡不安的迁徙中极其普通的一位。
1949年在内战中节节败退的国民政府迁徙到了台湾,前前后后,陆陆续续,一同离开中国大陆去往台湾的军人、眷属、一般民众,总数甚至高达一百万人以上。
此后的五十多年里,由于两岸处于分裂对峙状态,那些当年背井离乡的人们,在高山之上望我大陆兮,望不到,独留空悲怆。
朝鲜战争爆发后,残余的国民政府军队除台湾外,仅盘踞在浙江及福建沿海的部分岛屿,主要的据点有浙江的大陈,福建的马祖和金门。
1955年1月,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一举攻下了位于浙江台州椒江口外海的一江山岛。
此时,以一江山岛为外围屏障的大陈岛及附属岛屿,一场激烈的战斗正风雨欲来。
1955年2月8日起的四天时间里,台湾当局在美军的协助下,开始全面撤退上、下大陈岛,渔山列岛与南麂列岛等岛礁上的居民和部队,总计达 28000余人。
居民们全数被安置到台湾本岛,军人则移防到金门和马祖。
蒋经国亲自指挥了这场撤退行动。
那是依旧寒冷的时节,海面上风劲劲地吹,局势吃紧,渔民们已无法再捕鱼。
在家乡过完最后一个农历新年的人们.已经可以感受到气氛的紧张,狭窄的街道上店铺基本已歇业。
元宵刚过(1955年2月8日为农历乙未年正月十六),首批撤退的军民就踏上了迁徙的行程,在南方等待他们的是另一个岛屿,有着不同的文化,讲不同的方言。
在海上颠簸了几天后,比起几年前那永远到不了基隆的太平轮(1949年1月27日,太平轮由上海航行至基隆途中失事沉没,导致932人罹难,仅36人生还),他们幸运地抵达了台湾,劳顿而陌生。
这批经历过战火,经历过历史跌宕的人们,带着对故土的不舍,可能再也没机会踏上大陈岛的海滩。
又如同当时青春飞扬的龙应台母亲一样,许多人固执地认为他们会再回家。
于是,匆忙地离开,匆忙地上船,又匆忙地在台湾落脚,能随身带走的终究只是少数,就连那用布手帕仔细地包好的钞票,在踏上台湾的那一刻,就被要求兑换成可在台湾流通的新台币钞券。
多年后,除了当时官方留下的影像数据,谁也没有想到,见证当年这段迁徙史的记录者竟然是那些被要求收缴兑换的纸钞。
我端望眼前这套总共四种面额的加盖有“限大陈地区通用”的纸钞,似乎可以闻到海水的味道并感受到早春海面上寒凛的海风。
我好奇它们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转手:谁是第一个使用它们的人?
谁又是最后一次用它们完成交易的人?
这些人如果还健在,也应是古稀老人,他们在哪里?
又是否知道曾经接触过他们肌肤和汗水的某张纸钞现在依旧存在于世间的某个角落,将所有往事封存?
这套大陈岛曾使用的纸钞以直式印刷和现在纸钞大都以横式印制不同,与同时期的新台币一样,均由台湾银行发行。
面额共有壹角、伍角、壹圆、拾圆四种。
票面正面上方印有孙中山先生肖像及台湾银行四个大字。
下部是中文书写的面额和套花图案。
在面额的左右两侧各有红色的加盖字“限大陈地区通用”。背面则是台湾银行大楼及台湾地图.另有加盖的两组红色“大陈”地名字样。
四种面额均以不同颜色印刷,其中壹角券是橘色,伍角为草绿色,壹圆是祖母绿色边框配浅绿的底,拾圆则是深沉的藏青色配小米黄的底。
大陈岛的居民们第一次拿到这些纸钞是在1953年的元旦。
那时,朝鲜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大陈岛作为前线战地依旧笼罩着对未来很不明朗的空气。
同金门和马祖一样,台湾银行开始在这些前线岛屿发行仅供当地流通的钞券,以在管理上同台湾本岛区分开来。
于是,在印制好的整版整版的钞票上加盖上了“金门”、“马祖”,或是“大陈”的地名,并限制这些地名钞券同未加盖地名的普通钞券之间的互兑。
加盖有“金门”和“马祖”地名的新台币钞券后来又多次随新台币改版,一直到1980年代初期才渐渐退出流通领域。
唯独那加盖有“大陈”地名的钞票,仅仅流通了两年两个月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当大陈人从抵台舰船的舷梯上走下来时,这些钞票已经被宣布作废,并限期收兑。
因为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又小,收兑量大,因此能留存至今的加盖有“大陈”地名的钞票属于台湾纸钞收藏界的珍品之一,尤其是其最大面额的拾圆券,素有台湾纸钞收藏之票王桂冠,一直是纸钞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品种之一。
当年一套四种总共才11.60元面值的钞票,如今身价非同小可,若是拥有一套全新品相者,喊价新台币120万(约合人民币25万元左右)卖家也未必肯割爱。
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在“大陈纸钞”不断走高的收藏行情上体现得很是到位。
据说有台湾纸钞爱好者多年来追踪统计有编号及实物可查可考的“大陈纸钞”存世量,即便是存世量估计最多的壹角券,其已确认的数量也仅200余张,最少的拾圆券则仅有90张左右。
然而“大陈纸钞”之所以能博得收藏界多年来的关注.同它背后所经历的故事有无法割舍的关系。
那几天里,陆续抵达的大陈人,正经历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迁徙。
在基隆港上岸之后经过身份核对、检疫消毒等措施后,等待被分配到全台各地,从北到南,从西海岸到东海岸,于是出现了一个个大陈人及其后代居住的眷村小区。
直至今日,仍有若干处从当年保存至今的大陈眷村散落在台湾各地,如台北县永和的五和新村,高雄市旗津的实践新村等。
对大陈人来说,这是他们今后赖以生存的土地。
对周围的台湾人来说,这些讲话口音难以听懂,生活习惯又不同的“大陈仔”为周遭的族群社会增加了多样性。
于是,大陈的妈妈们将家乡的口味带去了台湾,台湾的妈妈们潜移默化地帮助大陈人融入当地的生活。
这些能留存到今天的“大陈纸钞”,可能是曾经的迁徙者们对故土和这段迁徙的纪念。
在下船的那一刻,在那几天里熙熙攘攘的基隆港码头,他们怀揣着这些与之共命运的钞票,渗透进汗水、糅合着不安、有些许彷徨和怯怯的憧憬,默默将其珍藏。
即便在许多年后的今天,大陈人的后代或许已不能再流利地用大陈方言交谈,但这些纸钞时不时地提醒人们关于他们祖辈曾经经历过的跨洋过海的迁徙。
笔者曾看到某位资深的台湾纸钞爱好者介绍一张特殊的大陈拾圆券。
其特别之处在于这张纸钞正面孙中山像下方依稀可见两行已经褪色的钢笔字样。
其中一行字迹尚能辨认,写的是“攻打一江山纪念”,下面的那行是落款,却已难以辨识。
那行钢笔字,笔迹尚显稚嫩。
据那位藏家介绍,他的这张藏品是辗转从香港一位藏家处所得。
虽然从收藏品相上来说,这张被题了字的钞票已经要打些折扣,但这行字却让人联想到那可能是某位壮志豪情的解放军战士在“一江山岛战役”中所得的“战利品”。
战争过后,这位可能当时尚年轻的士兵,就着煤油灯微弱的光线,认真且专注地一笔一画写上了这行字,并将它收藏好,成为激励自己不辱国家和军人神圣使命的精神力量。
也可能这张钞票的命运也在此一刻被改变,不同于它的其他兄弟一路向南的迁徙,它可能跟随那名战士去向了祖国大陆,不知后来又如何辗转到了香港,最后又被另一位有缘人带回了台湾。
这趟迁徙整整跨越半个世纪,看尽世间起落铅华,并且见证了两岸从对峙到缓和,进而互相合作,割不断的乡愁情结。
对它如今的拥有者来说,曾经的迁徙岁月,飘洋过海,在钞票上留下纪念。
而对曾经的战士来说,它同样是他人生中重要的纪念,他想必没有机会在奋战过的海岛上留下穿着军装的英姿与胜利的豪情,唯独因着这张钞票而为他自己,也为后人留下一段颠沛岁月里温情脉脉的记忆。
2010年6月,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先生率团访问台湾,其间还特地赴基隆港附近的某大陈人居住的小区走访。
这个依山建立的小区经过几十年时光的洗礼,已显得相当陈旧。
除了少数还留守的居民外,许多人其实已搬至更好的居住环境。
沿着略显陡峭的山势阶梯,这处小小的小区隐藏在起伏的地势中,雨水淅沥,洗刷得瓦片泛着天光,盆栽植物生长茂盛。
吕省长对他从未谋面的父老乡亲们,送去了来自故土的乡音。
对暌违家乡多年的老人们来说,如今的大陈岛早已不是当年战火纷飞的前线,岛上发展起了旅游业,天气晴好的时候,有海钓爱好者组织搭船出海,收获亦都颇丰。
在岛上原先的居民全部撤走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多次鼓励人们上岛修复被战争破坏的设施,恢复岛上的建设。
这些大陈岛的新住民从陆地上迁徙到这海岛,不辞辛劳地重新恢复了岛屿的活力。
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那段大陈岛撤退的往事,虽然作为那个时代大迁徙大背景下一段小小的插曲,也许还停留在老人沉静的眼神中,但它永远渗透在“大陈纸钞”和它背后的故事里,成为一种纪念,为了迁徙的纪念,为了曾经沉浮在大历史跌宕中的每个小人物的默默纪念。
●〈一張正面有簽字的「大陳拾圓」舊鈔〉
http://long11281128.pixnet.net/blog/post/237517844

1442796597-4122448562  

●此文於2012年12月30日原刊登在「YAHOO!奇摩部落格」,2013年9月17日痞客邦重新發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隆 的頭像
    阿隆

    鈔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阿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